汽配行业集体转身:近30家公司锚定机器人新业务
□ 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郑棋文
又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官宣“造人”。
11月17日晚,岱美股份(603730)发布公告,拟出资1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进军机器人领域。这家主营汽车内饰件的细分行业龙头,成为最新一家跨界追逐机器人风口的A股上市公司。
岱美股份此时布局机器人有何具体契机?这家新成立的子公司是其面向未来的核心业务引擎,还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育的战略孵化项目?
事实上,岱美股份并非孤例。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A股市场已有近3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设立了机器人子公司。从深耕传动领域的拓普集团(601689)、光洋轴承,到锁定机器人轻量化材料等领域的浙江荣泰(603119)、金固股份(002488),再到瞄准机器人总成装配的均胜电子(600699)、宁波华翔(002048),一场由汽车产业链主导的“造人”竞赛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展开。
众多汽配公司集体涌入机器人赛道,背后是清晰的产业与资本逻辑。
从产业层面看,这是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必然选择。随着汽车行业竞争加剧,传统零部件业务毛利率持续承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仅为4.5%,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与此同时,机器人产业却展现出巨大潜力。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而GGII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22亿元规模,2025—2030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2%。
如此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寻求突围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无法抗拒。更重要的是,汽车零部件与机器人产业存在显著的技术同源性,这让车企“造人”并非遥不可及。
在资本层面,机器人已成为最好的“估值锚点”。在新能源故事逐渐退潮的当下,汽车行业急需新的叙事来支撑估值。设立机器人子公司,哪怕是1亿元的相对小额投资,都足以向市场传递拥抱前沿科技的战略信号,从而在资本估值体系中获得正向反馈。
然而,从一纸公告到真正的业务增量,岱美股份们需要跨越三道关卡。
首先是技术鸿沟。汽车零部件制造强调标准化、规模化,而机器人尤其人形机器人需要应对非结构化环境的感知与决策能力。业内认为,车企在动态平衡、精细操作等关键环节尚处于追赶阶段,技术迁移易陷入“形似神不至”的困境。
其次是市场挑战。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除特斯拉等头部企业有明确量产时间表外,不少还停留在概念和demo阶段。对于岱美股份们而言,未来推出哪些产品、卖给哪些客户、何时能形成规模收入等,都是待解的难题。
最后是盈利压力。机器人研发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领域,需要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参照拓普集团50亿投建电驱产线,以及一众头部初创公司的“大手笔”投资,数千万至数亿元的初始投资可能只是“入场券”。在形成规模效应前,新业务很可能成为拖累业绩的“烧钱”黑洞。
事实上,汽配公司密集布局机器人赛道,是中国制造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积极求变的缩影。这份转型的勇气值得肯定,但过程的残酷性也不容小觑。
在这场刚刚开始的竞赛中,胜负关键已不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跨系统整合与资本持续投入能力的综合较量。当资本热潮退去,谁在真正构建能力,谁只是在追逐泡沫,时间将给出最公正的检验。
责编:刘安琪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