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底图到生产蓝图——锻造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坚实技术链

2025-04-07 09:36:18 来源: 中国气象局

  自2024年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地区坚持“边普查、边区划、边应用”原则,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实效——气象灾害指标支撑下的预警信息发布,助力挽回粮食损失约10亿斤;精细化积温分布图为农作物品种引种明确适应种植区;普查数据库为开展专项农业气候区划提供支撑;成果汇交系统和应用系统支持各试点单位实现了普查数据的规范管理与高效应用。

  按需普查 以用为本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余卫东表示,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气象局高效推进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冬小麦气候区划试点工作,首次构建冬小麦品质区划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基于该项成果,河南在强筋和弱筋优质小麦适宜区扩大专用小麦种植面积,为农业部门优化小麦种植结构、发展优质小麦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冬小麦种植区划方面,通过对不同属性冬小麦进行气候区划,为合理布局小麦品种提供重要决策参考。普查中完成的冬小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区划,在2024年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中得以应用,为做好分区域、分灾种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提供依据。基于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和干热风等灾害区划结果,河南气象部门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25期,根据赤霉病、干热风风险预警提示采取措施的地块,赤霉病发病率降低1.5%,干热风防控提高千粒重1.4克,全省挽回粮食损失约10亿斤。基于普查和区划试点成果在农业科学管理与风险防控上的成功应用,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更加坚实。

  气候变化驱动是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的触发因素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 郑新倩表示,在2024年试点中,新疆气象部门分析了1961年以来光、热、水、风四大类33个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比对1961—1990年和1991—2020年两个时间段的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变化特征,结合近10年数据,绘制出高分辨率县级积温分布图。该成果已应用于《2024年第一批同一适宜生态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备案目录》,为当地特色作物引种提供有力依据。

  数字汇交 智慧决策

  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技术组副组长、国家气候中心首席廖要明表示,针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需求差异大、区划指标和方法体系构建复杂等问题,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开发了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成果汇交系统和应用平台。其中,成果汇交系统支撑各试点单位普查和区划成果规范顺利汇交到国家气候中心,应用平台则支持国省市县四级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结果的查询、统计和分析。

  精细多样的需求推动了普查和区划工作的深入开展,分区域、分作物、分类型的普查和区划成果汇集成丰富可用的普查数据库。作物种植气候区划、产量气候区划、品质气候区划、主要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气候区划、经济效益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不同应用需求提供支撑。

  今年,深化试点工作将重点拓展成果应用场景,推动普查成果在政府决策、气候资源利用、农业风险防控、生产指导及金融气象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廖要明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升级应用系统,完善成果应用场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刘蕊 姚世博 责任编辑:颜昕)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黑芝麻
  • 欧菲光
  • 君正集团
  • 晶方科技
  • 有研新材
  • 英洛华
  • 供销大集
  • 天汽模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