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经贸密码”
□ 本报记者张耀文通讯员孙心驰陈玲
作为徐州市教育系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今年获评徐州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1964年建校至今,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始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学校”等多项荣誉,并通过省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成为省“双优计划”建设单位。
近日,本报专访徐州经贸高职校党委书记、校长宋思运,探寻该校在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学生培养等方面的“经贸密码”,如何书写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经贸答卷”。
记者: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徐州经贸高职校如何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构建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
宋思运:学校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与“魂”,构建学习型党委、务实型班子、攻坚型支部、示范型党员“四位一体”组织体系。学校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顶层谋划,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核心目标,秉承“1234+N”工作思路,系统实施党建引领工程、精品思政工程、“三全”育人工程等“徐州经贸高质量创新发展12条”。学校坚持“人人皆能优秀,人人皆可成才”的学生发展理念,助力学生逐梦出彩人生。
学校不断丰富“德润经贸”思政品牌内涵,将思政教育全链条融入文化知识教育、专业课教学、技术技能训练及社会实习实践,形成“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实践淬炼—数字赋能”四维一体育人体系。每周“红色星期二”,组织全体学生开展思政大学习;定期举办青年思政教师“四史”示范课、学生讲“四史”比赛,并组织学生赴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
擦亮清廉校园“金名片”,以“干部清正、教师清明、学生清扬、校园清香”为目标,全校开展“树形象、促发展”大讨论,将清廉文化融入日常管理。通过“学习强国”平台、校园融媒体等载体拓展教育空间,组织学生定时收看《新闻联播》等节目,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
记者: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学校如何深化校企协同,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共同发展?
宋思运:学校始终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围绕“一系一特色”校企合作路径,锚定“夯实基础、做强特色、创优品牌、提档升格”战略目标,聚力打造区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打造专业群“强引擎”。学校主动对接徐州市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形成9大专业门类、20个专业的办学格局。重点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4个省现代化专业群,建成国家级数智物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个省现代化实训基地,领办市物联网公共实训平台。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87%,专业对口率超93%。
创新培养模式“破壁垒”。学校探索“项目+工作室+工地”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搬到企业一线。例如,艺术设计系学生参与真实包装设计项目,完成插画设计、立体渲染等全流程实践;物联网专业学生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中,从“准学徒”逐步成长为“准员工”。通过“5C+5R”现代学徒制,实现消耗性实训向生产型实训转变,学生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从“订单班”到现代产业学院全覆盖,学校与徐工集团、京东公司、华为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建10个现代产业学院。校企累计投入超1000万元,建成物联网技术公共实训平台、大数据与会计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载体,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记者: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使命。学校如何通过文化铸魂,助力学生从青少年向职业人转变?
宋思运:我们始终践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理念,聚焦文化润德,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夯实育人根基,为学生扣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
探索思政育人“新形态”。学校立足“思政+”理念,全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的全方位、多层次思政育人格局,创新“三微”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微学习、微分享、微反思”递进式教育路径,加强学生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赋能技能成才“新赛道”。学校将技能竞赛作为检验育人成效的“试金石”,涌现出一批“大国工匠”好苗子。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实现量质双增,荣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1银、省赛4金22银58铜;在全国行业赛中,获得3个特等奖、7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织密成长保障“服务网”。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构建“全心办”基层治理服务平台,推出“经贸零距离服务一卡通”,整合“心理倾诉”“校长邮箱”“约请访谈”等沟通矩阵,精准对接学生需求。通过“多维通道+精准服务+资源集成”服务模式,从心理健康辅导到就业创业指导,从技能培训到困难帮扶,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通的发展保障网络。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