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1亿人次,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1亿人次,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
博物馆热何以持续升温?
截至2024年底,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91.46%;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4.3万个,教育活动51.1万场,接待观众14.91亿人次,同比增长15.5%;2024年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5月18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发布了2024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如今,逛博物馆已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基本建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重磅大展、研学活动、精品文创等层出不穷,博物馆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开幕式上表示。
进馆逛展“热”起来
5月17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下称国博)与中信出版(300788)集团联袂推出新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全书精选“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115件珍贵文物,通过细腻的笔触、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叙述,架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桥梁,帮助读者读懂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突出特性。同时,全书由9位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博社教专业人员倾力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严格论证审核,以“让文物开口说话”的匠心,将专业的考古数据和文献转化为115篇深入浅出、耐人寻味的故事。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从国博了解到,近年来,随着“文博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观众“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而他们心向往之的第一站就是“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观众漫步在“古代中国”展厅,开启的不仅是一场寻美探宝之旅,更是一场破解文明密码的穿越之旅。2024年,国博累计接待观众近700万人次,其中“古代中国”接待的观众量超过680万人次,节假日期间观众排队参观“古代中国”成为新的常态。为了让更多观众更好地读懂“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让更多人不用排队便能把国博最受瞩目的展览“带回家”,《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这本历史文化图书正式亮相。
在西安,乘坐地铁就能看文物展览。5月18日,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文物局联合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推出“地铁遇见博物馆 雁塔文物会说话”主题展览活动。西安9大博物馆携百余件藏品,走进地铁七座车站,以“移动的文化长廊”形式,将地铁空间打造成可触摸的“流动博物馆”,让市民游客在日常出行中就能开启文化穿越之旅。其中,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以“吉羊万象”为主题,展出商周至明清时期的羊文物精品,解读羊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吉祥寓意;西安市民俗博物馆通过精选馆藏历代铜镜精品,打造流动的历史镜像;西安博物院精选唐三彩等馆藏重器,再现盛唐长安的繁华气象。
在南京,5月18日,德基艺术博物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工作人员--来自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的“红领巾讲解员”,他们为受邀来到现场参观的外卖员、快递员、环卫工人等新就业群体带来了一场生动而专业的展览讲解。与此同时,活动现场的屏幕之中,一幅串联起古今南京的长卷画作徐徐展开--从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到南京总统府(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共同形成一条“博物馆大道”。据了解,这幅画作是由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的同学们与 AI共创绘制,沿用“最能代表南京”的《金陵图》画风,将南京“博物馆大道”的博物馆聚落串联在一起,共创了一幅“博物馆大道长图”。
在上海,一辆涂装“黄浦巡礼,时光印迹”的文博主题巴士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黄浦区推出的重点活动,主题巴士的车行线路串联了区内十余处特色文博场馆,更配有金牌讲师随车讲解,一趟巴士之旅即可获取黄浦区内半数博物馆资讯。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更多观众进入博物馆参观,部分博物馆热门时段供需矛盾加剧。”会上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
文创开发“活”起来
当博物馆遇见未来,文化传承便有了无限种打开方式,文创开发就是其中之一。记者了解到,配合新书的出版,国博文创品牌国博衍艺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和新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共同展示的八件珍贵文物为原型,同步推出了“古代中国”系列冰箱贴等一系列精美的文创产品,将守正与创新相融合,让文物从历史中“活”起来,让文化在千家万户“生根发芽”。
其实,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以创新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和实用需求。本报记者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现场人流攒动,故宫猫等文创产品销售火爆。
5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博物馆季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豪杰在会上表示,首届北京博物馆季于5月18日至10月8日举办,其中在7月,博物馆季将迎来文创月,推出丰富多彩的“大文创”产品、文创市集、文创大赛,“把博物馆的奇妙创意装进你的生活”,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在北京市朝阳区蓝色港湾启动消夏博物馆文创“妙”会,在4大热门商圈轮番开展文创促消费活动,打造“文化体验+消费场景+科技互动”复合型空间。在全市举办北京博物有“吉”市,市民可以一站式购齐明星文创产品。文创月每周还将发布“博物馆大文创亮点预告”短视频,推出打卡攻略和限量福利。“以"文博·创意·生活"为主题的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已于4月20日启动,正在面向全国征集作品,欢迎大家踊跃参与、分享创意。我们还将举办北京博物馆文创品鉴会--"文博 IP×品牌进化论",为文创企业和博物馆搭建合作平台,推出更多文创精品。”宋豪杰表示。
“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能将部分"人流量"转化为"消费额"。”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郑奕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合理有效地开发、运营博物馆文创产品,能为场馆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重要的是,还可延伸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和功能--教育,给予观众多元化学习体验。她同时表示,文创产品和服务能同时为博物馆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博物馆要从藏品中获得灵感,开发的种类达到足够的规模,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并与游客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开发出特色文创产品和服务。
博物馆热,一场传统文化与观众的“双向奔赴”。未来,随着博物馆领域更多创新探索和实践应用,博物馆将不再只是存放历史的殿堂,而是鲜活地融入日常生活,激发更多人参与传统文化传承,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记者 侯伟)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