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管理在金融领域得到创新应用
本报讯 记者白雪报道 生态环境部在今年全国低碳日当天发布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显示,目前,各部门围绕产品碳足迹工作加强衔接互动,加快形成政策合力,为产品碳足迹工作开展提供政策、金融、应用场景等全方位、多角度支持,初步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担共享工作格局。 该《报告》显示,我国碳足迹管理在金融领域得到创新应用。 如2024年4月,“上海气候周”期间,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宣布发行首个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碳服务普惠金融项目——“碳数贷”,该产品是依托碳足迹画像客群的绿色金融产品,可用于购买碳足迹与碳中和的核算认证服务、绿色电力证书与碳信用证书等碳交易产品,有助于中小微企业解决绿色转型资金压力大、碳管理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 2024年9月,中国民生银行武汉分行成功落地全国首例汽车购买碳足迹挂钩贷款,为武汉一家汽车租赁公司提供总额2000万元的授信支持,将贷款利率与拟采购汽车的碳足迹水平直接关联,实现了金融资本对低碳行为的精准激励。 2024年9月,兴业银行长春分行成功落地吉林省首笔针对民营制造企业的碳足迹挂钩贷款,为一家资深线缆制造企业提供2900万元的资金支持,该产品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紧密关联,通过设定与企业碳排放量相对应的贷款利率基点,实现贷款利率随产品碳足迹减少而下调,从而将碳减排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 此外,青海省支持构建包含碳排放绿电使用等核心指标的企业碳核算体系,为460余家企业建立碳账户;四川省支持金融机构依托企业碳账户,发放碳足迹挂钩贷款逾10亿元;湖南省积极探索推广“碳账户+金融服务”模式,推动湘乡市建立工业企业碳账户平台,形成碳核算报告274份,29家企业获得授信1.8亿元。 《报告》显示,我国不断丰富碳足迹落地场景,构建多元支撑“应用格局”。如在消费领域,鼓励头部电商平台展示产品碳足迹信息和碳标识。阿里巴巴推出“88碳账户”,呈现低碳友好品牌、低碳标杆商品、低碳包装代表商品等,同时记录用户碳足迹地图和减碳成果,涵盖吃、穿、用等生活场景,实现低碳行为可知可感。京东零售发起“青绿计划”,开设消费者个人碳账户,记录用户生活足迹的同时提供碳能量作为消费积分激励。“青绿计划”设立了可持续消费专区,便于用户识别高质量健康产品,累计提供超356万个低碳的商品并打上绿色标签。 同时,《报告》还显示,我国推动先行先试,探索点面结合“管理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进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互认。2024年1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方案》发布,提出到2027年,完成3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及标识应用示范,碳标识在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初步拓展,基本实现粤港澳三地互认。 浙江省积极开展优势产品碳足迹工作。聚焦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纺织产业,发布化纤、丝绸、棉等细分产品碳足迹评价地方标准,建成纺织服装产品本土化碳足迹数据库,覆盖化工、化纤、纺织、印染、服装等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研发入库400余个因子。率先在纺织、锂电池等重点产业20余家龙头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试点。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健全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加快研究重点产品碳足迹因子,探索打通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全链条,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碳足迹规则国际认可,持续推进《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确保取得工作实效。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