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三有”新型研究院结硕果
水下智能装备潜入大海完成高风险作业、智能居家终端温情守护银发人群、应急救援机器人在抢险现场大显身手……近日,本报记者在位于东莞市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采访时,看到了功能各异的智能机器人产品。
近年来,东莞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崛起。让记者意外的是,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早在2015年就落户东莞。这个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围绕工业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无人自主技术产品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成果丰硕。
“三无三有”创新科研体制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周晓晓介绍,研究院为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形成了“三无、三有”的体制特色,即“无级别、无编制、无运行费”,但是“有政府支持、有市场盈利能力、有激励机制”。
根据广东省政府的批复,研究院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及发起单位代表等共同组建理事会作为决策和监督机构,并按照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相关要求组织建设,享受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相关扶持政策。省科技厅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经信委、财政厅等有关单位共同推进研究院建设,并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方面支持研究院发展。
“事业单位”性质既保障了政府初期投入建设经费的合法性,又保障了科技平台的公益性。“企业化运作”则减少了政府固定运行费负担,又提高了面对市场竞争的决策灵活性。通过成果转化、孵化公司利润收益等实现持续自我造血,保证了研究院的可持续发展。
东莞市提出,建立跨部门应用场景拓展协调机制,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面向制造、文旅、市政、医疗、应急、消防救援、巡检、物流、教育、城市管理、家庭服务等领域,建立应用场景征集机制,制定并发布场景应用需求清单。定期组织机器人企业与行业应用单位开展供需对接,建立结对攻关、首试首用激励机制,促进产品迭代熟化。
东莞华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剑飞介绍,公司成立以来,得益于研究院的资源支撑,研发团队得以加速将无人机打造为应急救援的“利器”,逐渐获得业界认可。
联合技术攻关突破核心技术
在团队建设方面,研究院建设了一支由国家级人才牵头、专职队伍为主、海外团队充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由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长江学者张国军教授担任院长,由原北京机床所产业公司总经理倪明堂担任副院长,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华为前高级副总裁李晓涛担任工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共获批2支广东省创新团队、1支东莞市创新团队。
在平台建设方面,研究院建设了十余个国家级、省市级重大研发及孵化平台。围绕智能机器人和高端智能装备等相关领域,研究院建设了一批国家、省、市重大科研及孵化平台,包括广东省3C产业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广东省锂电池自动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激光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功率激光器件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全自主无人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急装备的工程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的智能装备研发中心获批科技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的大岭山博创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中心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东莞市技师工作站。已累计建设4个国家级平台、13个省部级平台、8个市级平台,一步一个脚印,由“地方队”向“国家队”迈进。
在产品研发方面,突破核心技术,开发核心零部件及整机,打破国际垄断。研究院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核心功能部件、无人自主技术、工业大数据等方向开展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已在控制技术、感知技术、大功率激光器、无人自主技术等研发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完成的“高质高效医疗防护制品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发的新一代智能车载玻璃加工系列装备,最大热弯玻璃尺寸及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制出系列化大尺寸贴合装备,应用于索尼公司60~110寸液晶屏批量贴合;开发出国际首台单模块5000瓦工业级光纤激光器,开发了国内最高功率6万瓦光纤激光器,打破国外垄断,牵头承担了广东省第一批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高功率光纤激光驱动13.5nm极紫外光刻光源的机理与优化研究”,正在开展光刻机光源等“卡脖子”难题研究,支撑国家重大工程。无人自主技术研发方面,自主无人艇集群队形相变调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基于视觉的动态目标感知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工业大数据研发方面,开发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广智云平台,成为广东省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云服务产品商,是东莞首家通过省“上云上平台”A类(SaaS类)认证产品。
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助企业成长
在产业孵化方面,研究院建立了国家级孵化器及高水平的投资体系,创办及投资了一批高成长企业。构建了全链条孵化培育机制,搭建了多层次投融资体系。联合东莞市产业投资母基金、广东省粤科松山湖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及其他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了规模10亿元的长劲石智能制造专项基金。成立了天使基金,积极开展成果转化。与东莞金控、万江街道联合成立了“金万青禾智造升级产业基金”,基金规模1亿元,助力东莞产业升级。投资建设的“华科城.大岭山博创园”,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目前,研究院累计创办、投资、孵化企业150余家,包括创办、投资企业69家,孵化企业101家,其中60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持股企业已有11家在创业板及科创板上市。
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在孵化期间就得到了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在财务管理、投融资及客户对接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目前,东莞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7000家,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29万台(套),同比增长21.7%。《东莞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抢抓智能机器人赛道的战略机遇,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区、先进制造集聚区和集成应用引领区,推动东莞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按照计划,到2027年,在核心零部件、多模态感知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一批研究创新平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达1000家以上,形成120家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优质企业梯队,集群相关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