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观点|电子行业周报:小米发布首款AI眼镜,端侧AI创新热潮持续
2025年6月30日,东海证券发布了一篇电子行业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小米发布首款AI眼镜,端侧AI创新热潮持续。
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投资要点: 电子板块观点:6月26日,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发布首款AI眼镜、小米YU7、小米MIXFlip2等新产品,不仅有智能手机、新能源车的更新迭代,更有端侧AI硬件产品的创新,其AI眼镜在重量、续航、定价等方面均相较于MetaRay-Ban有一定优势,在AI眼镜、智能手表等端侧AI产品不断放量的市场背景下,有望进一步巩固生态护城河。当前电子行业需求处于温和复苏阶段,建议关注AIOT、AI驱动、设备材料、消费电子周期筑底板块四大投资主线。 小米发布首款AI眼镜、小米YU7、小米MIXFlip2等,加速布局端侧AI产品,人车家生态进一步完善。6月26日,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CEO雷军宣布小米汽车旗下首款SUV车型小米YU7正式上市,同时还发布了小米MIXFlip2、REDMIK80至尊版、小米Pad7SPro、REDEMIKPad、小米AI眼镜、小米WatchS441mm、小米手环10,以及米家空调Pro健康风、米家扫拖机器人M40S、小米开放式耳机Pro等十余款人车家全生态重磅新品。
(1)小米AI眼镜搭载骁龙AR1芯片+低功耗处理平台,4+32GB存储,前置1200万像素IMX681,支持2K/30fps视频拍摄,具有独立相机键和隐私提示灯,且出厂搭载超级小爱,可以帮用户拍照、录像、问答和翻译,支持10种语言同声传译、多模态百科问答,同时还支持视觉扫码支付。实现跨设备、跨应用相机协同。此外,对比Meta,小米AI眼镜具备40克超轻框架(较MetaRay-Ban轻2克)、8.6小时超长续航(MetaRay-Ban续航时长的一倍)等硬件创新,1999元的定价也较MetaRay-Ban2150元的价格形成优势。根据IDC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为1,280万台,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为275万台,同比增长107%。建议关注AI催化下的端侧可穿戴(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硬件设备创新机会。
(2)小米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标准版售价25.35万元,全系搭载全面升级的小米超级电机V6sPlus,全系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最大充电倍率达5.2C,实现10%-80%最快充电12分钟,15分钟最长补能620km。驾驶辅助系统方面,全系标配高阶辅助驾驶全套硬件,包含700TOPS算力的全新一代NVIDIADRIVEAGXThor?芯片、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及12个超声波雷达。发布后,3分钟销量突破20万台。
(3)智能手机方面,小米推出新款折叠手机小米MIXFlip2,搭载最新骁龙8至尊版,双VC立体散热系统和5165mAh大电池等Pro级配置。此外,小米此次还发布了又一款搭载玄戒O1的旗舰平板小米Pad7SPro,意味着小米自研3nm芯片玄戒O1迎来超大规模量产,而根据天眼查显示,小米已经在6月5日申请了“XRINGO2”商标,这似乎也意味着小米第二代旗舰芯片玄戒O2的研发也正在进行中。
电子行业本周跑赢大盘。本周沪深300指数上涨1.95%,申万电子指数上涨4.61%,行业整体跑赢沪深300指数2.66个百分点,涨跌幅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第7位,PE(TTM)52.20倍。截止6月27日,申万电子二级子板块涨跌:半导体(+4.55%)、电子元器件(+6.66%)、光学光电子(+3.49%)、消费电子(+3.99%)、电子化学品(+3.53%)、其他电子(+7.88%)。
投资建议:行业需求在缓慢复苏,价格有所回暖;海外压力下自主可控力度依然在不断加大,可逢低缓慢布局。建议关注:
(1)受益海内外需求强劲AIOT领域的乐鑫科技、恒玄科技、瑞芯微(603893)。
(2)AI创新驱动板块,算力芯片关注寒武纪、海光信息,光器件关注源杰科技、中际旭创(300308)、新易盛(300502)、光迅科技(002281)、天孚通信(300394)。
(3)上游供应链国产替代预期的半导体设备、零组件、材料产业,关注北方华创(002371)、中微公司、拓荆科技、华海清科、富创精密、新莱应材(300260)、中船特气、华特气体、安集科技、鼎龙股份(300054)、晶瑞电材(300655)。
(4)汽车电子受益于新能源车高增长与国产化机遇的板块。关注功率板块的新洁能(605111)、扬杰科技(300373)、斯达半导(603290)、宏微科技;MCU市场的国芯科技、兆易创新(603986)等;CIS的韦尔股份、思特威、格科微;存储的北京君正(300223)、江波龙(301308)、佰维存储;模拟芯片的圣邦股份(300661)、思瑞浦、纳芯微等。
风险提示:
(1)下游需求复苏不及预期风险;
(2)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风险;
(3)地缘政治风险。
更多机构研报请查看研报功能>>
声明:本文引用第三方机构发布报告信息源,并不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仅供参考,据此交易,风险自担。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