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信用监管典型案例(第四批)
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交通运输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探索,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为加强交流互鉴、推广经验做法,交通运输部组织征集了相关典型案例,陆续连载介绍。
本期推出系列四:守信激励。
山东
“信用+船检”便企服务覆盖全省
推动降低守信企业经营成本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将信用管理融入船舶检验工作,通过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推动守信激励措施等手段,构建起“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信用监管格局,实现“信用+船检”便企服务场景应用覆盖全省,为诚信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
(一)一户一档精准画像,信用信息全省共享。在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中开发“船舶检验”模块,包含“船舶经营人信息”“船舶信息”“信用承诺”“守信激励名单”“重点关注名单”五大功能。各船舶检验机构依托“信用交通·山东”平台统一开展信用管理,实现全省范围内船舶检验业务领域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通过检验实施、海事监管信息收集、船舶变更检验机构及船东意见反馈等方式多维度收集信用信息,逐步建立船舶检验业务领域经营主体的“一户式”信用档案,对经营主体进行信用画像,为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夯实基础。
(二)五类主体纳入监管,明确守信激励措施。将船舶及其所有人或经营人、船舶设计单位、船舶修造厂、船用产品厂、检测检验机构5类责任主体纳入信用管理范围,对守信主体实施以下便利优化措施:一是在开展行政确认或业务受理时,根据情况实施“绿色通道”“容缺办理”等便利化措施;二是结合船舶建造单位规模化生产特点,对安全风险低且非首制船的同型船,实施批量建造检验;三是根据船舶的不同风险等级,推行船舶自检和承诺声明书制,实施免检、便利发证等政策,分级分类实施营运检验免于检验、集中检验、营运检验、替代检验等。
(三)优化船舶检验流程,降低守信企业成本。通过实施容缺办理、信任检验、免于检验、替代检验等守信激励措施,有效优化船舶检验流程,显著缩短检验周期,大幅降低时间成本,切实提升守信主体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对守信船厂实施船舶建造批量检验(信任检验)669艘次,实施营运船舶分类检验130艘次,对守信船舶所有人免于年度检验649艘次,对信用较好、风险较小的船舶实施集中检验1648艘次、替代检验317艘次,享受便利措施船舶占应检尽检船舶比例为52.74%。船舶建造、检验、发证的周期平均提前约1个月,船舶生产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江苏
全省推广“信易+”
守信激励应用场景
让诚信主体享受
“信用交通”红利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行政事务、交通出行、社会服务等方面大力推进 “信易+” 守信激励应用,初步形成行业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多方合作的信用服务应用发展氛围,让更多的诚信主体享受“信用交通”红利。
(一)推进“信易+行政事务”场景应用,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在行政审批、项目受理、备案登记、招标采购等行政事务方面,将信用承诺、信用查询等信用工具嵌入业务办理环节,全面实施“信易批”“信易检”等应用场景,对守信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2024年,全省“信易批”优先办件量9216件。全省享受“信易检”优先服务的车辆、船舶数量1114辆(艘),节约时间约639小时,节约成本约3.5万元。
(二)拓展“信易+交通出行”场景应用,强化守信优先服务。将经营主体信用评价结果与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基础设施通行服务等相结合,建立完善“信易行”“信易航”“信易充”“信易+出租”等优先服务机制,对于信用评价等级高的经营主体提供优先通行、减免费用及其它增值服务。2024年,全省“信易行”惠及人员数1127人,减免优惠金额256.69万元;全省“信易航”过闸船舶节省时间约6096小时,节约成本约76万元。连云港为信用较好的出租车、网约车公司提供优惠、便捷的充电服务。无锡市在客运枢纽推行“信易+出租”场景应用,实施出租车短途补单制度,有效提升了出租服务水平。
(三)丰富“信易+社会服务”场景应用,突出信用惠民便企。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与社会信用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交通运输市场守信激励服务,不断丰富“信易贷”“信易惠”“信易保”“信易修”“信易培”等“信易+社会服务”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助力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在“信易贷”方面,协调金融机构为守信主体给予优惠措施,全省共服务2239户,贷款金额70亿元;在“信易惠”方面,在交通工程建设招投标中给予守信企业投标保证金减免等惠企措施,全年共惠及5131家,减免资金额近10亿元;在“信易保”方面,协调保险机构对交通运输守信市场主体在购买保险、事故理赔、道路救援等方面享受优惠或便利,全年共惠及车辆3957辆,优惠额343.87万元。在“信易修”“信易培”方面,协调汽修企业为诚信企业、个人在车辆维修保养、故障检测、车辆救援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协调驾培企业为社会诚信个人提供“先培后付”等服务和便利。
杭州
构建道路运输“信用+”
增值服务场景
营造“讲信用”行业生态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聚焦道路运输行业发展难点、改革堵点与治理痛点,统筹政府侧、社会侧和市场侧资源,创新打造“信用+”增值服务场景,强化诚实守信价值引导,着力营造“讲信用”的道路运输行业生态。
(一)政府侧:精准监管促效能提升。建立信用分级服务机制,为AA级企业开通“白名单”绿色通道,提供专窗特办、专员帮办、“移动审批车”上门办、“AI”云办等特色服务,累计办件超2万件,服务企业超2300家。推行普货企业“信用承诺办”,提供信用风险预警服务,实施以来全市A级以上普货企业同比增长34%。深化数字治理,打造“数字执法+客车、出租车”场景,归集执法数据至信用评价体系,通过非现场执法和智能布控精准打击违规失信行为,提升监管靶向性。2024年客运市场服务质量投诉率同比下降21.47%,杭州网约车合规率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二)社会侧:信用生态为发展赋能。打造文旅服务品牌,发布诚信客运企业榜单,2024年98.4%旅游团队选用杭州市A级以上客运企业车辆。推动“信用+低空文旅”应用场景在西溪湿地国家公园创新落地,用户可凭“钱江分”(杭州城市个人诚信分)等相关信用资质,在西溪湿地体验点通过“哈浮相机”小程序享受免押金租赁哈浮飞行相机服务,并可在市民卡APP市民商城信用专区和钱江分微信小程序信用消费场景,凭“钱江分”购买哈浮飞行相机享专属优惠。出台全省首个驾培机构服务质量评价办法,将信用评价结果与服务质量评价融合,实施预付式消费资金分级分类监管,信用评级越好,拨付比例越高、拨付进度越快。联合市区两级发改、公安等部门,依托反诈宣传,以杭州市驾培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结果为依据,通过推介“浙里学车”APP和“浙里办”APP信用杭州专区“放心驾培”三色榜单,引导高校学生选择合规路径和优质驾校报名学驾。2024年杭州市学驾招生人数同比增长19.4%,投诉率同比下降1.6%。
(三)市场侧:增值服务助普惠民生。联合金融机构、通信公司、中石化推出信用优质企业及人员可享高额度低利率贷款、定制通信套餐及加油优惠服务,实施以来累计向行业发放贷款金额超1.2亿元,为企业和从业人员节省直接经营成本超2400万元。打造首批40家“星级充电驿站”,试点建设“司机之家”党群驿站,为诚信从业者提供充电、休憩等一站式专属服务。打造物流园区“货车司机之家”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特惠专区,为诚信货车司机提供洗浴、洗衣、“特价菜”、“免费生日面”等服务。全行业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氛围显著提升。
厦门
创新“信用+大数据+金融”
解决港航企业融资难题
厦门港口管理局不断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挖掘信用信息价值,创新“信用+大数据+金融”模式,将企业良好信用记录盘活为可增值的“信用资产”,推出港航企业专属金融产品“港航信易贷”,有效解决港航企业融资难题。
(一)夯实制度基础,健全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出台《厦门港航生产经营人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委托厦门船东协会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每年度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发布守信示范企业和失信企业名单。制定信用信息管理、分级分类监管等一系列配套机制,建立厦门港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厦门市信易贷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信易贷”领域数据要素隐私计算联盟试点。强化行业信用监管,将信用制度和手段应用行业监管全过程,2024年度,厦门港AA级“守信示范企业”增加到179家,失信企业实现清零,港航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二)强化数据赋能,精准构建企业信用画像。聚合跨部门信用数据,通过融合港口、海事、船级社三方信用数据源,提高企业信用画像精准度。强化信用数据归集,编织港航信用信息“一张网”,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采集上报信息,实现政府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等。培育信用数据应用生态,通过厦门市“信易贷”平台开通数据共享交换通道、建设线上服务专区,打造信用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生态链,实现数据赋能。
(三)创新金融产品,显著提升港航发展动力。创新“信用+金融”模式,引导中国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针对特色产业开发专项“信易贷”产品,银行根据企业信用进行放贷,守信企业能获取更低成本、更高额度融资,使信用无形资产真正转化成“真金白银”。不断迭代升级金融产品,从授信额度、融资成本、受益覆盖面等优化提升,满足港航企业购置大型船舶、技术设备更新、绿色低碳发展等多元化资金需求。政银企三方共同研发设计企业网上申请融资贷款授信评分模型,由金融机构通过平台实现实时测算预授信额度,有效提升贷前审查效率。截至目前,共为101家港航企业融资53.21亿元人民币,厦门港船舶运力增长至556.5万载重吨(民营企业占90%)。
长江
三峡
实施“信用+船舶过闸”
守信激励
推动三峡枢纽安全高效
绿色通航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创新构建并纵深推进三峡通航诚信管理体系,锚定船公司、船舶、船员(以下简称“三船”)诚信管理核心,依托信用数字化手段,将信用评价深度融入通航管理全流程,突出守信激励导向,有力激发管理主体内生动力,显著提升三峡枢纽通航安全、效率与绿色发展水平。
(一)创新制度供给,筑牢信用管理基础。在船闸行业率先建立科学完备的诚信管理制度体系。以《三峡通航诚信管理办法》为基础,严格遵循行业法规及上级规范性文件,清晰界定守信、失信行为。创新构建信用评价、分级分类、异议申诉机制,将安全生产、污染防控、社会履责等全流程表现纳入信用积分管理。科学设立“一票否决”安全红线条款,对正向行为实行专项诚信加分激励,为精准落实守信激励筑牢制度基础。
(二)强化守信激励,释放诚信主体活力。以守信激励为引擎,将优质通航资源优先配置给高信用主体。推行优先过闸服务,对高信用等级船舶实施免排队优先过闸奖励,每年兑现奖励超100艘次,显著提升船舶运营效率。实施荣誉表彰激励,每年组织开展“十佳”诚信船公司、船舶和船长评比表彰活动,对获得“十佳”诚信船长荣誉的船员进行通报表扬、授予证书并建议其所在公司实施奖励。推行信用积分应用,船公司可用诚信积分兑换优先过闸等实际便利,实现信用价值有效转化。实施差异化监管服务,依据信用等级动态调整监管频次,对守信主体提供更便捷服务,针对性降低合规成本。据统计“三船”诚信扣分记录同比减少26.7%,其中,船公司扣分减少72.24%,船舶扣分减少14.7%,船员扣分减少24.71%,涉及违反通航安全管理规定的海事违法案件数同比下降62.79%。
(三)深化特色应用,拓展信用管理维度。将信用管理深度嵌入核心业务链条,打造特色信用应用场景。推行“船长责任制”管理模式,通过强化船长履职管理约束船舶行为,有效推动“三船”主体责任落实,提升行业自律意识。构建绿色航运激励机制,对完成受电设施改造、规范使用岸电、主动交付污染物的船舶实施诚信加分,守信船舶成为绿色发展主力军。据统计,岸电实验区已为1.8万余艘次船舶提供清洁能源服务,供电近2750万度,相当于标准煤约1.1万吨,减少各类气体排放超2.8万吨;过闸船舶自觉交付垃圾近4500吨、生活污水35万立方米、含油污水超9400立方米、残油废油超466立方米。实施全链条信用监管,将远程申报、待闸锚泊、安全检查等全流程纳入信用监管范畴,监管范围延伸至调度水域,实现“三船”行为实时信用记录。建立区域信用协同机制,协调港航、公安、社会诚信管理机构等多部门建立联合奖惩机制,对长航局、长江海事局评定的A级以上高信用船舶同等给予优先过闸激励,对失信船舶实施跨区域联合惩戒。
(四)推动行业自治,共建诚信通航生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治理模式,推动形成行业自治格局。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机制,向社会公示诚信典型与失信主体名单,使三峡河段信用信息成为市场资源配置重要依据,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守信。激发企业内生治理动力,诚信管理制度获行业广泛认同,船公司逐步将信用管理纳入内部考核体系,实现信用管理内化于心。强化信用结果多维运用,将船员诚信评定作为船公司管理及行政管理重要依据,形成个人与组织信用联动效应。随着守信激励措施深入实施,船方“诚实守信、文明通航”意识显著增强。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