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程兑咖啡券,种树获碳汇收入,专家呼吁建立碳普惠市场
当上海市民用地铁里程兑换咖啡券,哈尔滨农民种植的苗木碳汇变成钱包收入,山西民众查询今日减排量时,碳普惠已从政策概念悄然融入日常生活。这些散落于城市间的绿色实践,正编织起中国全民减碳的基础网络。
如何让这些微小的减排量真正发挥价值?6月25日全国低碳日当天,一场于浙江杭州举行的聚焦绿色低碳与公众参与的论坛上,碳普惠机制作为链接公众与减排行动的重要工具,成为核心议题。
政策铺路:27省力推碳普惠,搭建公众减排平台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长。联合国环境署报告显示,基于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法计算,约2/3的碳排放与家庭有关。从我国碳排放结构来看,2021年的数据显示,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占比超过30%。
“由此可见,控制生活和消费端的碳排放,势在必行且意义深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华环保联合会常务理事张立认为,在这一背景下,碳普惠机制已逐渐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推动公众减排的有效工具。
碳普惠是一种公众参与减排的激励机制,通过科学的量化手段,对个人、社区或小微企业的绿色减碳行为进行精准赋值。被量化的减排成果,能够抵消自身碳排放、参与碳交易或转化为其他更为多元的激励。
如今,碳普惠机制已经成为各地贯彻执行“双碳”行动和美丽中国政策的主要措施,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7个省份将碳普惠机制作为重点工作,相继发布了碳普惠相关政策。
6月23日,湖州长兴职教集团雉山校区学生体验绿色单车游戏,直观感受减少碳排放量并获取碳积分。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多维场景:推进碳普惠有哪些新玩法?
各地也正通过创新实践激活公众参与。在哈尔滨,冰雪文旅连接了碳积分。哈尔滨产权交易所董事长栗楠会上展示的“碳汇冰城”成果显示:平台联动地铁、商超等场景,日均减碳764吨;在亚冬会筹备中推出“我为亚冬捐1kg碳”行动,实现多地互认减排量,募集近10万吨。
此外,其还开发了黑龙江省首例农村碳资产。栗楠介绍,“以哈尔滨新区玉林村为试点,开发和正462万株苗木碳汇资源,预计一年可产生792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碳量,并通过有效的链接买家市场,达成23.6万元首笔碳资产交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乡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支付宝出行碳普惠业务负责人翟澄表示,“樱花节期间,武汉市民乘公交地铁积攒的碳积分可兑换赏樱等优惠权益,带动2000万人次参与‘绿色出行+文旅消费’闭环。”
据介绍,该平台已覆盖全国1300城6亿用户,致力于政企共建城市特色低碳名片。支付宝出行已连接8大场景,其“绿色出行寻惊喜”活动两周吸引1.9亿人次参与。
在消费端,饿了么也展示了生活场景减排的力量。饿了么合作发展副总经理房莹展示了五大低碳选择,其目前覆盖超1亿人次,“无需餐具”订单超过20亿单,“小份餐食”商户超100万家。为破解核算可信度难题,平台联合机构开发三项行业标准,并运用公益激励、游戏化设计等培养用户习惯。
“我们设定了到2035年的消费者减碳目标,自2020年起,在15年内,通过发挥平台作用,带动生态合作伙伴与消费者共同行动,力争实现消费端累计碳减排超过15亿吨。”房莹说。
公众减排量难直接汇入碳市场,建议建立独立“碳普惠市场”
这些案例都证明了碳普惠的巨大市场潜力。不过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通过碳普惠机制提升公众低碳意识、选择绿色行为?如何破解公众“知易行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公众“行为惯性-成本感知”的矛盾?这也是业内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当天的论坛上,《碳普惠与公民低碳行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其中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该报告在各省市碳普惠机制建设的案例基础上,以山西省碳普惠机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究碳普惠机制对公众低碳意识、绿色行为选择的促进作用。
报告指出,完善的政策制度是碳普惠机制建设的基础,推广运行碳普惠机制,是破解行政“条块分割”,以及场景数据碎片化的有效方式。以山西为例,由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牵头,通过省级主管部门的协同,使得碳普惠从环保部门的单项倡议,升级为跨部门协同的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6月,碳普惠平台用户超800万,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万吨,共有16个减排场景企业参与,验证了政策制度的有效性。
报告建议,破解区域发展失衡与标准碎片化问题。将碳普惠纳入地方施政加分或考核,组织建立碳普惠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跨部门资源,完善机制覆盖范围。
此外,张立注意到,居民关注碳普惠平台后,其日常减碳行为强度有显著提升。“干预用户” 的人均减排次数为71.18次,是“非干预用户”的2.58倍;人均减排量为14.25千克,高于“非干预用户”的10.05千克。碳普惠机制能够促使公众选择绿色行为常态化。
减碳行为的可量化、可视化是碳普惠激励公众参与的核心所在。报告指出,通过公众调研反馈,有100%的受访者认为碳普惠平台计量功能对其低碳生活重要,可以通过碳普惠平台记录个人生活中的碳减排。有60%的受访者认为碳普惠平台提供的绿色积分兑换功能和日常碳减排打卡功能对他们很重要。有47%的受访者认为碳普惠平台提供的碳减排证书是重要的功能,可量化、可视化成为其主动参与减排的重要原因。
另外,城市的人口规模、居民收入水平,与碳普惠机制的减排人数、次数、减排量等指标正相关,且收入水平的影响较为明显。
“人均收入每提升1元,带动增加减排人数0.06人,减排次数增加6.83次,相应的减排量增加1.72千克。收入增加所带来的绿色行为外溢效应明显。这里的收入,不是狭义的居民收入,而是通过碳普惠获得的激励,例如骑行卡,公交地铁票等等。”张立说。
“通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市场化运行’的碳普惠公众参与机制,将加速完成生活和消费端承担的减碳目标。”张立说。
不过,张立也特别指出,目前,碳普惠减排量尚未成为具有完全共识性的可交易产品。“我们建议探索建立区别于现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独立运行的‘碳普惠市场’,更好地发挥碳普惠机制的‘连接作用’和‘经济促进作用’,更好地解决碳普惠可持续问题。”
据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公众参与暨国家重点低碳技术主题宣传活动由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联合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于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期间举办。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杭州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