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充分肯定了制造业在国计民生中的战略地位,而且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仅是应对国际复杂形势挑战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引擎。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以科技赋能现代制造业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在政策牵引、技术迭代和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我国制造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从局部突破逐步迈向系统跃升。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制造流程深度融合,推动数字要素持续向制造企业集聚,助力我国制造业在关键节点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制造业数字化呈现出政策协同推进、区域与企业差异化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布局以及新产品新模式持续涌现等特征,构建出多层次、全方位的转型格局。
顶层设计与配套政策协同发力
加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入“系统重构、生态共建”的深化阶段,呈现出“技术突破场景化、行业应用垂直化、区域发展梯次化”的鲜明特征。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框架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及配套的《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等政策形成“组合拳”,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全链条深度融合,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战略攻坚奠定基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这一系列政策设计,既是党中央基于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的战略研判,也是统筹新质生产力培育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系统安排,标志着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从局部、试点式的单点突破向全局、体系化、深度融合迈进,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全球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从国外环境看,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云计算等技术的突破,传统制造业模式正在被智能制造体系取代。面对这一变革,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净零工业法案》等政策,不仅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持,更加注重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系统性重构,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确立领先优势,重塑全球产业链主导权,争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规则制定权与话语权。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自主创新突破关键瓶颈,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完善智能制造与供应链数字化建设,以提升全球竞争力。
在国家层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政策体系,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政策导向由“推动”转变为“加速”,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多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文件,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系统性引导。一系列政策构建起层次分明、方向清晰、执行可行的政策框架,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在地方层面,各级政府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进程。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地方层面的配套政策相辅相成、协同发力,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不仅为“智改、数转、网联”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也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区域与企业差异化协同发展
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路径更清晰
随着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特征分层推进,各地区依托资源禀赋梯次发展,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东中西部梯次推进”的数字化格局,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路径。
一是企业分层推进,构建“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数字生态。龙头企业凭借较强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构建生产性服务平台,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以产业链协同模式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转型。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已达72家,占全球总量的42%,居世界首位。这些“灯塔工厂”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沉淀经验与行业机理,推动重点场景、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助力制造业整体迈向智能化、柔性化发展。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则围绕行业应用场景,实施“小快轻准”的数字化升级,通过低成本、快速部署的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报告2024》显示,98.8%的中小企业已启动数字化转型,且超四成企业借助数字化手段优化运营模式,实现降本增效。
二是区域梯次发展,形成东中西部联动推进的数字产业格局。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东部率先突破、中西部协同推进、优势互补的梯次发展态势。东部地区作为数字经济先行区,依托技术、市场、产业链配套等优势,在信息通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率先布局,形成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中西部地区则依托“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工程,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据资源配置效率,根据本地产业特色推进数字化转型,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数字化发展差距,推动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发展。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持续优化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动力增强
随着5G-A、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加速发展,我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持续优化,网络覆盖、算力供给和产业应用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助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我国已建成全球领先的光纤和宽带网络,网络覆盖范围从城市拓展至乡村及偏远地区,为工业数字化提供高质量连接能力。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总数达12.02亿个,其中光纤接入端口达11.6亿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PON端口超过2700万个。此外,5G基站数量突破414万个,5G技术已深度融入80个国民经济大类,并加快向5G-A演进,为制造业提供更加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
二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持续完善,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通过提升设备互联互通能力、优化生产流程,加速企业数字化进程。目前,全国已培育340余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4000亿个,广泛服务40多万家企业。标识解析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方向升级。
三是算力基础设施稳步提升,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核心动力。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我国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加码,稳居全球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已覆盖31个省份,日解析量超过1.5亿次,有效提升数据要素流通效率。同时,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突破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46EFlOPS,算力应用项目超1.3万个,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产品研发、质量检测等关键环节,为数字化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创新发展
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
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正加速融入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等核心环节,不仅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升级,也催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在新产品领域,软硬件一体化与网络互联趋势愈发明显,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车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快速普及,重塑制造业产品形态与市场格局。在新业态方面,服务型制造模式(“产品+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加速落地,共享制造(生产线、设备资源共享)蓬勃发展,推动制造资源高效配置,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在新模式方面,智能制造(无人工厂、黑灯工厂)、网络化协同制造(供应链高效联动)以及个性化定制(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创新模式广泛应用,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同时,制造业新场景不断拓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融合创新成为增长热点,“人工智能+物联网”可实时监测设备状态,提升智慧运维能力;“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则让生产过程更加透明智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已超4500家,完成备案并上线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近200个,注册用户突破6亿。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正加速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张小锋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玉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经济学院教授)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