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质量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为“老有所养”提供重要保障
一直以来,养老服务业都面临着严峻的人才困境,专业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业者社会认同感偏低、职业上升通道模糊。这直接导致优质养老服务稀缺,成为银发经济蓬勃需求与高质量供给间的桎梏。消费者对养老服务的信任感不足,也间接冷却了对长期护理险等金融产品的热情——没有可靠的服务承接,再完美的产品设计也难免沦为“空中楼阁”。
近日,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建设,正是破局的关键。通过建立清晰、权威的技能评价标准,为一线护理员铺设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乃至特级技师的成长阶梯,使技能价值得以量化、可视与兑现。
对于银发经济而言,人才标准的建立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当养老护理不再是“脏活儿、累活儿”,而是拥有明确技能等级与上升通道的专业技术岗位,从业者的尊严感与职业吸引力将显著提升。建立一套可衡量、可比较、可信任的能力标尺,使技能等级与薪酬福利、社会地位挂钩,可有效激励从业人员精进服务,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其中。从长远来看,一支规模壮大、结构优化、技能精湛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将为智能化养老产品应用、医养结合模式深化、高端养老社区运营等新兴业态提供坚实支撑。
对于养老金融而言,人才体系的完善是为产品和服务注入“强心剂”。当前,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正在积极布局养老储蓄、专属理财、长期护理险等金融产品。然而,缺乏与之匹配的高质量服务落地能力,金融工具的价值必然大打折扣。比如,当客户购买长期护理险后,却难觅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可靠服务,保障承诺岂不成了空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的建立正是构建服务与金融间信任链条的核心环节,确立了的服务能力标尺。一方面,使金融机构能更精准地评估合作机构实力、设计保障范围;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消费者对服务和产品的信任,最终确保金融资源能够有效转化为老人可感可及的高品质服务,形成“金融赋能服务,服务支撑金融”的良性循环。
当然,等级认定体系的生命力在于其公信力与实效性。需警惕“为考证而考证”的倾向,确保评价标准科学反映真实服务能力,并切实推动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的关联。此外,还要大力宣传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优秀典型,树立榜样,弘扬工匠精神,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浓厚氛围。唯有如此,养老服务的“人才基石”方能真正夯实。
养老服务人才技能等级认定体系的建立,无疑是夯实银发经济腾飞基石的关键一步,精确瞄准并补齐制约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核心短板——高质量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当人才的价值能够被清晰定义,服务的品质才能有可靠保障。这不仅为从业者照亮了前路,而且为整个银发经济生态注入了“标准化”和“可信度”的基因,更能有效疏通养老金融活水灌溉实体服务的渠道。
当万千养老护理员手持技能等级证书,在职业阶梯上稳步前行时,“老有所养、老有善养”的承诺将照进每位长者的现实生活。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