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新规落地,执行需要温度
□ 杨丽陈子心
近日,罗马仕、安克等充电宝品牌宣布召回旗下多款充电宝,多个充电宝品牌的3C认证证书被“暂停”。与此同时,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这一系列操作主要是出于安全考量。据统计,今年已发生15起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在飞机上起火冒烟的事件。召回问题产品、实施新规,是消除安全隐患、筑牢公共安全防线的必要之举,其必要性毋庸置疑。
也要看到,新规落地让不少充电宝成了“违禁品”,令消费者措手不及,多地机场安检口出现成筐被弃的充电宝。更棘手的是,部分被召回产品因快递公司不愿承担风险,而面临“寄回难”的窘境。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2024年8月起,强制要求进入市场的移动电源必须经过3C认证。那么,此前购买的无标识且未被召回的充电宝能否继续使用?如果不能,该如何处置?这些问题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需要进一步得到回应。
充电宝新规落地,消费者权益保障须同步落实。妥善处置问题充电宝、保障消费者权益,需多方协同发力。对厂商而言,“召回”不能止于一纸公告,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回收方案,如在城市核心区设立便捷的回收点,打通安全寄递通道,让问题充电宝“有路可回、有处可去”;对机场、车站等交通枢纽来说,在严格执行新规的同时,应通过显著标识、线上公告等多渠道提前告知旅客政策变化,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探索提供短期暂存服务,为旅客化解“弃之可惜,带之不能”的尴尬;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通过官方平台发布简单易懂的回收或无害化处理指引,避免消费者因信息模糊而处置失当;监管部门需以此为契机,引导和推动充电宝行业标准的完善与升级,同时强化动态监管,防止问题充电宝回流市场。
安全第一,消费者权益保障也应“第一”。新规如何更好落地,问题产品该何去何从,需要在生产、销售、监管等每个环节,精准体察消费者的需求。只有产品质量可靠、回收服务便捷顺畅、监管落到实处,消费者才能真正安心安全使用充电宝。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