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促进大学生本地化就业

2025-07-04 05:54:03 来源: 新华日报

  □ 李婷婷

  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区域经济竞争的重点。作为区域人才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大学生本地化就业不仅关系个人发展,也将成为地方政府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作为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深度协同的创新模式,产教融合为解决大学生本地化就业问题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产教融合的内涵和现状

  当前,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模式不断涌现,也表明我国产教融合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部分合作停留在“挂牌式”表面项目,在课程设计中未能融入企业的真实需求;合作模式同质化,缺乏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差异化方案;部分非一线城市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人才流失等,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供需匹配效率。

  大学生本地化就业的多维价值

  驱动区域经济优质发展的人才引擎。推进大学生本地化就业可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精准对接,以数字经济产业为例,通过深化校地企协同、强化数字人才培养与本地产业链精准匹配,引导高校毕业生扎根地方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提升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人才集聚带动的消费升级效应也促进了当地消费模式从住房改善性需求向文化娱乐性需求转变,逐渐形成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增长点。

  构建区域人才竞争优势的战略支点。通过常年的学习生活,大学毕业生本地化就业具有多重优势,既能提升个人人才竞争力,又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一方面,本地化就业的毕业生对当地产业环境、文化氛围和人才政策更为熟悉,能够更快适应职场需求,减少磨合期,从而在职业发展初期占据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长期的学习生活使毕业生对城市产生深厚情感,这种归属感能增强其职业稳定性,降低人才流失率。这种“校地共生”模式不仅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更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人才成长”与“地方振兴”的双赢,也将通过口碑效应不断吸引外来人才流入,在全国人才竞争中逐渐形成多层次、可持续的人才储备体系。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大学生本地就业协同路径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需要在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构建合作模式。在招生环节,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高校可与地方汽车企业签订定向培养人才协议,并增设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相关专业;在培训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大学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实践指导;在课程设置上,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发“项目制教学模块”,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建立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工程师到高校授课的校企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另外,在创新培养模式上,除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外,还可探索实体合作形式,如“校中厂”“厂中校”等。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制度保障和资源供给。在政策层面,需要构建“引才—用才—留才”的全周期配套制度。税收优惠方面,对吸纳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实行税收阶梯式减免。在增值税、物业税等方面,给予参与产教融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并通过政务服务平台,简化其申报流程,实现“一键申报、即办”。在专项资金方面,建立包括政府财政拨款、企业捐赠、社会资本投资在内的产教融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确保可以共同进行技术研发项目、开发新型学科课程等。在就业补贴方面,对于基层产业岗位,可以通过优化就业补贴标准来吸引人才,除每月提供生活补贴外,还可为到乡镇和农村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免费周转住房等。

  强化对区域企业的认同:构筑人才生根发芽的精神纽带。要想吸引人才本地化就业,文化认同是深层动力。一方面,可以将本土产业发展历程通过编写企业文化宣传册、举办区域特色活动等方式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中。通过举办“产业文化节”“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邀请本土企业家分享其创业心得,增进学生对属地产业的认知和情感共鸣。还可联合企业举办激发学生对企业文化兴趣的“创新创业大赛”“企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营造包容开放的就业创业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常态化的校企文化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大中专院校师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企业员工到大中专院校进行培训,以及通过互派挂职锻炼来推动高校创新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同时,可以在高校校园中建设“工业文化长廊”,以展示本土企业发展成果及产品,在企业厂区设立“高校创新成果展示区”,以促进双方文化交流和成果转化。

  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只有打破教育与产业的壁垒,构建政府引导、校企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才能逐步推动大学生本地化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也为产教深度融合、高效配置人才等方面开创新局面。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驻盐高校大学生留盐就业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5skA312〉研究成果)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