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创新探索
□ 方朝华
人工智能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颠覆性改变。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浪潮,依托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人机协同作用的加强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扭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助力。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能化教学平台
基础设施建设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前提。高校应合理规划教育数字化转型经费投入,为人工智能软硬件配套建设制订合理的预算规划,搭建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平台。多渠道获取资金支持。除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拨款外,还可积极寻求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的支持或赞助,通过经费筹集、项目合作等方式,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供完善的智能化教学设备。基于人工智能教育环境构建,配备智能化白板、多媒体设备、虚拟仿真实验室、线上教学平台等软硬件设备,发挥技术优势提供精准教学指导,并由专人定期对软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保障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合理应用。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激发智能化转型意愿
为引导教师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师角色要求的改变,高校有必要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引导其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多渠道提高教师对人工智能的价值认知。定期组织人工智能主题讲座、校园研讨会,邀请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分享人工智能研究进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帮助教师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借助校园网、高校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人工智能+教育”学术研究、教学案例及视频,鼓励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素养。构建系统化培训机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及能力设计囊括基础理论、技术应用、教学案例等内容的培训课程,借助线上线下(300959)渠道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智能化教学质量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机械性工作,使其拥有更多时间及精力进行教学内容优化。因此,高校应加强人机交互应用,以技术手段辅助教师完成繁重教学任务,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依托智能助教构建双师课程。构建以教师为主导、智能助教辅助教学的双师课堂,针对性解决教学时长不足的问题,其签到功能可协助教师高效统计学生出勤情况,答疑功能可根据学生问题分析知识掌握情况精准推送学习方案。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真实还原教学场景,学生可多次进行实验操作巩固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完善教育评价机制,考核智能化教学成效
人工智能技术强调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通过构建以数据采集分析为核心的数字化检测平台,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动态考核及个性化评价反馈。智能辅导系统动态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辅导系统,能根据学生知识储备差异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算法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料,并实时记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将学情信息汇总并反馈给教师,为后续因材施教提供科学指导。采用智能批改高效获得学情信息反馈。教师将作业发布于线上教学平台,并设定完成时间,学生提交作业后系统自动批改,并将作业统计表反馈给教师,方便其直观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
警惕教育转型风险,发挥智能化技术优势
虽然人工智能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但数据安全、信息偏差、算法歧视等问题可能影响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为此,高校应对人工智能持辩证态度,审视并评估人工智能潜在风险因素。尊重并维护师生主体性。高校应依据《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制定校内数据使用标准,避免数据使用及共享侵犯个人权利,并加强公众宣传及教育,提高师生对数据隐私及人工智能风险的认知。积极消除算法歧视。相关部门应从法律层面对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并要求技术人员在进行算法设计时秉持公平性原则,公开算法接受大众的监督。加强隐私保护。以课程、讲座等形式开展隐私保护教育,针对性提高师生虚假信息识别、伪造信息防范、个人隐私保护等能力。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数字教育’视角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24JGB370〉研究性成果)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