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创新药!新政驱动,市场规模直逼2万亿元
导语:
创新药研发已经成为全球医药领域的竞争焦点,2025年,医药领域迎来了新药获批的爆发式增长。据摩熵医药数据库统计,截至5月29日,国内获批上市的全球新药数量已攀升至54款,其中国产创新药有34款,进口新药有20款。2024年全年国产新药的获批数量仅为37款,今年短短5个月时间,国产创新药的获批数量就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我国创新药产业虽取得长足进步,但面临研发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等问题,同时医疗保障体系对创新药支持也存在不足,制约了产业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2025年6月30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就医用药需求,助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实现新跨越。
政策梗概:
《措施》聚焦创新药全生命周期,从研发支持、医保目录准入、临床应用到多元支付能力提升等五个方面发力,共有16条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创新药研发支持力度,包括支持医保数据用于研发、鼓励商业健康保险投资创新药等;二是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优化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三是支持创新药临床应用,优化药品挂网程序、推动创新药进入定点医疗机构等;四是提高创新药多元支付能力,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等补充作用;五是强化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等。
政策亮点:
1.医保数据赋能创新药研发:政策明确支持医保数据用于创新药研发,在确保数据安全和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开发适配创新药研发需求的数据产品,为创新药研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有助于解决研发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降低研发风险,提升创新效率,推动创新药研发更加精准地对接临床需求,引导医药行业走差异化创新之路。
2.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的设立:这是本次政策的一大亮点,也是健全多层次用药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将一些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但超出基本医保保障范围的创新药纳入其中,丰富了患者的用药选择,进一步提高了创新药的可及性。同时,探索协商确定药品结算价和更严格的价格保密机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价格谈判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创新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做好了与医保目录的衔接,为创新药提供了更稳定的市场预期。
3.优化创新药医保支付标准和规则续约:政策提出综合运用药物经济学、卫生技术评估等技术方法,充分考虑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临床需求、患者获益、市场竞争、研发投入等多因素,与企业谈判形成合理的医保支付标准,能够更科学、准确地体现创新药的临床价值,避免了过去 “一刀切” 的定价方式对创新药价值的低估,保障企业合理利润。此外,优化续约规则,允许医保目录内创新药在销售超出预期、增加适应症等触发降价的情况下,通过谈判合理调整医保支付标准,且降幅不高于简易续约规定的降幅,这为创新药企业提供了更稳定的市场预期,有利于鼓励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和创新。
4.全方位支持创新药临床应用:在临床应用环节,政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如优化药品挂网程序,使创新药能够更便捷、快速地进入市场;推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及时召开药事会,调整药品配备或设立临时采购绿色通道,打破了一些不合理的用药目录限制,为创新药进入医疗机构扫清了障碍;加强对医疗机构创新药使用能力建设的指导,开展创新药临床使用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对创新药的合理使用能力,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创新药;完善医保支付管理,对合理使用医保目录内创新药的病例给予更灵活的支付政策支持,以及推进 “医保药品云平台” 建设应用等,这些措施从多个维度解决了创新药在临床应用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创新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发展机遇: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对创新药的需求愈发迫切,创新药在治疗疑难杂症等领域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同时,政策支持研发风险降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型高端产业迈进,《措施》将为以下几类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1.创新药研发企业:
国内创新药龙头企业,如恒瑞医药(600276)、复星医药(600196)、贝达药业(300558)、君实生物、百奥泰、科伦药业(002422)等,这些企业拥有丰富的研发管线和强大的研发实力,政策支持将加速其临床试验项目进程,有望提前实现创新药的商业化,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小型创新药研发企业,政策降低了创新药研发的风险和成本,为小型创新药研发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例如,一些专注于特定疾病领域或罕见病治疗的小型创新药企业,可以借助政策支持,更高效地开展研发工作,加速产品上市,满足特定患者群体的治疗需求。
2.研发外包服务机构(CRO/CDMO):
临床前 CRO 企业,如药明康德(603259)、康龙化成(300759)等,其服务涵盖临床前研究的各个环节,政策推动创新药研发提速,将直接增加企业订单量,提升其市场份额和营收增长。临床 CRO 企业,如泰格医药(300347)等,专注于 I-IV 期临床试验服务,30 天审评等政策使得创新药临床试验需求增加,企业国内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高,同时海外收入也将受益于国际多中心试验业务的增长。CDMO 企业提供临床用药生产和工艺开发等服务,审评加速缩短了药物供应周期,将带动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推动其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3.创新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原辅料供应商,如药石科技(300725)等分子砌块供应商,随着创新药研发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原辅料的需求也将相应增加,企业有望迎来业务增长。医疗器械企业,部分与创新药治疗相关的医疗器械企业也将间接受益。例如,迈瑞医疗(300760)等企业生产的临床设备,可能会因创新药临床试验和治疗的需求增加而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摩熵医药认为2025年是创新药三年投资周期的元年。从市场规模来看,东吴证券测算 2030 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将突破 2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4.1%。自 2015 年以来,在药审改革、MAH、优先审评审批和医保支付等政策持续鼓励下,中国创新药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不断改善。2017 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达到 7,990 亿人民币,占总规模的 55.9%;2021 年,创新药市场规模达到 9,470 亿人民币;预计到 2025 年和 2030 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14,010 亿人民币和 20,584 亿人民币。新政有望在未来 3-5 年内,推动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 15%,带动产业链价值重塑。此外,研发外包市场规模预计 2025 年突破 2,000 亿元。
结语:
6月5日,被列入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关键药物清单的抗生素大厂雅赛利制药,一夜之间把丹麦工厂的产线全搬到了中国。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和不断深入实施,相信未来,中国医药产业凭借自身优势和不断创新,会在全球市场大放光彩,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全球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