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星传讯”到“自主织网” 我国广播电视专用卫星将实现全面国产化

2025-07-05 15:32:51 来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6月20日,中星9C卫星发射,该星定点并进行在轨测试后交付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卫通601698)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卫通”)运营管理,作为广播电视专用直播卫星,中星9C卫星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并提高了区域覆盖等能力,将全面接替即将到寿的中星9号卫星业务,进一步巩固卫星直播业务的安全底座,成为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我国在轨广电专用传输卫星和直播卫星将全面实现国产化。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卫星通信事业走上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从自力更生探索试验、实用通信卫星到租星过渡,再到引进外星,最终实现在轨广电卫星的国产化,成为公共文化娱乐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支撑和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抓手。

  作为我国卫星广播通信运营骨干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成立之初,中国卫通就肩负着保障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使命。40多年来,在国家相关主管部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卫通深度参与广电专用传输卫星工程和直播卫星工程,不断提高国家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能力,大力投身国家广播电视安播体系建设,圆满完成历年历次国家重大广电安播保障任务,向边远地区累计超过1.54亿户家庭提供广播电视传输和直播服务,生动诠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安播责任重于泰山”的央企责任担当。

  从探索试验到租星过渡:广播电视用上了卫星传输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1975年,中央正式批准启动通信卫星工程,并命名为“331工程”,开启了我国太空通信技术的系统化探索。1984年4月,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定点,这是我国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广播通信卫星,成功进行了广播电视节目和通信传输试验。

  在此之前,新疆乌鲁木齐市百姓看不到中央电视台当天的节目,工作人员要在北京收录中央电视台节目,然后将录像带航空寄送至新疆电视台播出。有了这颗卫星后,乌鲁木齐结束了航寄录像带的历史,当地居民可以看到当天的央视新闻。

  客观来说,在起步阶段的我国通信卫星传输能力弱、寿命短,想要满足广播电视业务的需求,在探索自研卫星的同时,还要“多条腿走路”。于是,在“331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国成立了第一家专门从事卫星通信运营的企业--中国广播卫星公司(中国卫通前身),主要负责我国广播通信卫星系统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同时负责组织引进卫星的技术论证。

  但由于彼时国家财政紧张,国务院于1985年决定暂停引进工作,转而实施租星过渡战略,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5)转发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通过卫星覆盖全国,开启了卫星广播电视的新纪元。

  这一时期,面对广播电视传输的巨大潜在需求,我国作出“下一步发展大容量广播通信卫星,走自己研制与国外技术合作的路子”的决定,中国卫通牵头组织编制首个C频段卫星系统规划,签订东方红三号卫星技术经济合同,启动北京东北旺测控站建设,推动我国卫星运营走上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也成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广播电视网络的关键起点。

  引进外星:提升服务能力 磨砺队伍成长

  1988年,我国首颗实用通信广播电视卫星东方红二号甲发射成功,中央电视台1、2套节目结束租星,改用此星传输。几年后,随着该星寿命临期,为保证国内广播电视正常播出,国务院批复同意购买国外在轨通信卫星。

  首次从国外购买和运营在轨卫星的任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中国卫通前身)具体负责。1993年底,这颗从美国购买、交付中国后更名为中星5号的卫星成功接棒,有效避免了国内电视节目“断播”风险,实现中央和8个地方广播电视省台全面上星。随后,我国又从美国引进了中星5A(中卫1号)、从法国引进了中星5B(鑫诺1号)卫星,承担了卫星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同时,支持国家卫星电视直播试验和“村村通”卫星直播平台运行。

  这一时期,我国卫星研制和运营能力得到较快提升,全国卫星广播电视接收站达到60万座。

  但购买外星依然存在风险,发展的命脉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自主研发中国星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1997年5月,使用国产东三平台的中星6号(东方红三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交付中国卫通运营,星上转发器全部用于广播电视和通信业务,每年可为国家节省数千万美元。这无疑为国产卫星研发注入一针强心剂。

  传输+直播:两大主力应用打造广电“安全星”“惠民星”

  2002年,中星5B卫星(鑫诺1号)遭到非法干扰,对广播电视安全传输造成不利影响,国家批准实施广播电视专用传输卫星工程。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安全传输的骨干力量,中国卫通加速推动广电传输星研制。2007年6月和7月,中星5C卫星(鑫诺3号)、中星6B(国外引入)专用卫星发射成功,同年7月31日,在广电总局的领导下,全国卫星广播电视业务均转到新发射的中星5C和中星6B卫星上,从此改变了国内卫星广播电视业务被动攻击的局面。2010年9月,我国成功发射中星6A卫星接替中星5C卫星,传输容量大幅增加,覆盖范围扩大到亚太地区,与中星6B卫星共同形成了我国传输卫星的双子座。2019年3月,中星6C卫星成功发射,与中星6B、中星6A卫星一起,形成了我国第一代传输卫星的主用及备份体系。

  同时,为了解决边远地区百姓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难题,积极落实国际电联卫星规划广播频段应用,国家大力推动卫星广播电视直播业务。2008年入轨的中星9号卫星,是我国首颗投入正式运营的大功率、高可靠、长寿命直播卫星,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ABS-S卫星信号传输标准,服务我国卫星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2017年,采用东方红四号平台的中星9A卫星发射升空,与中星9号共同构建了双星异轨互为备份的第一代直播卫星体系。

  全部完成国产替代:在太空编织自己的通信网

  2017年开始,中国卫通全面启动了基于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的第二代广电传输和直播卫星升级替代工程。2021年9月,中星9B卫星成功发射,接替了中星9A卫星。2022年4月,中星6D卫星成功发射,接替了中星6A卫星。2023年11月,中星6E卫星成功发射,接替了引进的中星6B卫星。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星上蓄电池、动量轮、电源分配单元、有效载荷关键单机等从根本上实现国产化,打破垄断,星上核心元器件实现了自主可控。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平台从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东方红四号发展到了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可靠性进一步提升。用于广播电视的国产卫星在性能、寿命方面达到同类产品世界先进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通过广电专用卫星,我国卫星广播电视服务能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从标清到高清再到超高清”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广电领域多个“首次”。1988年,我国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发射成功,国产卫星首次用于传送模拟制式的中央电视台第1、2套电视节目和中央台、国际台30套广播节目。1995年,中央电视台第3/5/6/8套电视节目首次采用数字压缩技术,通过中星五号卫星加密传送,大幅提高了传输效率。2018年,中央电视台作为全国首个4K超高清电视频道通过中星6A卫星传输。今年,全国首个省级4K频道--北京卫视4K超高清频道正式通过中星6E卫星播出。

  目前,中国卫通在轨运营的卫星共支撑200余套标清电视节目、近100套高清电视节目、3套超高清电视节目和近400套广播节目的传输任务,覆盖全球2/3区域,中央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海外节目实现广大海外地区落地。(卫新)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