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军山校区周边3座变电站顺利送电,中国车谷增添“新引擎”
极目新闻记者 曹磊
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即将迎来新同学,系列城市配套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新城拔地而起,全新电力“引擎”如约而至。
7月6日,在武汉汉南大道与兴城大道之间,武汉110千伏军山华科变电站正式投产送电。在此之前,西边湾220千伏变电站送出工程和廖家堡11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也相继投产送电。
抢抓工期准时“迎新”
7月1日,武汉110千伏军山华科变电站GIS室内,电力施工人员正乘坐桅杆式升降平台,进行吊装线路电压互感器工作。当天上午,该站已通过电缆耐压试验,具备送电条件。
项目经理上官学昕介绍,该变电站供区北至长山路,南至鄂江左线,西至兴七路,东至大军山南侧,供电面积近4平方公里,此前主要由廖家堡110千伏变电站供电。随着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及其周边配套项目的落户,原有电源点已不足以支撑区域的发展需求。
“我们与华科大军山校区保持密切沟通,根据学校的开学时间表、电力设备调试计划,倒排工期,确保学校能够准时‘迎新’。” 上官学昕介绍,该站内部设有3台主变压器、11个间隔,电力设备多、空间狭小,大型吊装设备难以施展。为了降低在狭小空间内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提高效率,班组采用了微型蜘蛛吊、桅杆式升降平台等多种工具。临近送电时,班组更是24小时连续轮流作业,“正常7天的工作,缩短至4天就全部完成。”
军山电网架构更坚强
为了给军山华科变电站提供电源支撑,同步进行的还有廖家堡110千伏变电站新站建设和西边湾220千伏变电站送出工程。
其中,廖家堡110千伏变电站外部主体采用全钢结构,铺设铝镁锰外墙板,隔热保温节能,抗震性能是普通变电站的3倍。
“整个站采用螺栓结构,建设过程像搭‘乐高’积木一样,不仅将工期缩短50%,还能节省用地30%。”该站项目经理易明星介绍,原廖家堡变电站于1995年建设投用,距今已有30年。除了华科大军山校区外,周边还有地铁16号线等重要电力用户。
此次建设的新站,是全国首个采用双断口GIS的110千伏变电站,“以往变电站检修或者扩建作业时,部分操作需要停电,由其他变电站转带负荷。采用双断口GIS后,则可以不停电作业,区域可靠供电将更有保障。”易明星介绍。
如果说廖家堡变电站和军山华科变电站是两个点,西边湾220千伏变电站送出工程则是将三者串联成网的线,该送出工程总计敷设电缆近30公里,“验收时,运维人员巡一圈得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
随着这三个重点工程的成功送电,经开区军山新城的电网架构完成了一轮全新升级。3座变电站的澎湃电能将支撑军山新城的每一个创新实验室、每一条人工智能生产线,切实提高区域供电的可靠性及稳定性,成为助推中国车谷教育科创园区发展的能量引擎。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