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T 200G-PON研究性项目尚无确定波长规划
当前PON技术正经历从10G-PON到50G-PON的升级,而200G-PON被视为下一代演进方向。50G-PON作为“全光高速公路”连接用户与云端算力,而200G-PON将进一步推动算力服务向边缘和终端渗透,成为算力网络“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基础设施。200G-PON的超高带宽能力将有力支撑未来对网络连接速度和质量要求极高的场景,其超高速特性将与6G承载、AI算力集群互联、智慧城市及企业级应用深度结合。
作为未来的技术储备,目前ITU-T的200G-PON研究仍处于预研项目阶段(G.sup.VHSP研究性项目),200G-PON技术标准尚无时间表。200G-PON研究性项目整体呈现出需求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涵盖了多种网络演进思路、技术实现路径及范例。为此,2025年6月,韩国首尔召开的ITU-T SG15 Q2会议面向全球主流运营商和设备厂商,广泛征集对200G-PON的需求与技术建议,其中部分议题涉及200G-PON波长的讨论,目前调制技术和波长选项仍然处于讨论待定状态。
G.sup.VHSP未描述1367nm中心波长,相关报道失实,仅为范例且技术分析缺失
研究项目草案描述文字为1364-1370nm波段,仅适用于IMDD(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ntensity Modulated Direct Detection)技术选项,且为特定共存方案下用于讨论的一个范例(如下图),不存在约束性。即使是研究性标准中描述的范例,也需要经过严谨的技术分析和仿真论证。现阶段针对1364-1370nm波段,必要的分析和仿真验证是缺失的。这也是会议纪要中存在反对意见的核心原因。研究性标准在该波段的描述文字中,也明确指出了该波段的技术问题和风险。
另外,如图所示,研究性标准实际描述的是2x100G、基于IMDD的双下行波长样例。双下行波长处于1364-1370nm波段范围,两个100G通道各有一个中心波长,没有单一的1367nm中心波长。近期相关报道中的1367nm中心波长,存在描述性错误。
200G-PON相干技术选项采用其他波段,且获得更多支持
在200G-PON研究中,相对于IMDD,相干或混合模式是更受到关注并拥有更多支持者的技术方向。采用相干调制模式,仅需单个激光器即可实现200G的传输速率,且波长范围窄、适应性强,是当前更具前景的技术方案,因此最受关注。目前,相干模式的两个波长范例是1350-1355nm或1540-1555nm波段,可支持与GPON、XG(S)-PON、50G-PON共存。
200G-PON相干技术的单波长模式更具产业化前景
IMDD调制方式200G总体速率需使用两个独立的100G激光器,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和运维难度。回顾类似多波长的NG-PON2的发展历程,其最初采用4个独立的10G波长通道,以实现40G PON的传输能力。然而,由于系统架构复杂、波长管理难度大以及终端兼容性等问题,最终未能实现规模产业化。相较之下,采用单波长提速技术的50G-PON则凭借更高的集成度和更优的产业兼容性,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部署。
因此,当前提出的双100G波长IMDD方案(范例波段1364-1370nm),或将面临与NG-PON2类似的产业化挑战,也将遇见相同的发展困境。相比之下,采用单激光器的200G相干调制(Coherent)技术路线(1350-1355nm或1540-1555nm波段),因其更高的传输性能、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运维效率,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更具备可行性和演进优势的实现方式,未来有望成为下一代超高速PON标准的主流技术方向,并为GPON、XG(S)-PON和50G-PON的共存与兼容提供最优解。
200G-PON的共存模式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当前,产业界正积极探讨和研究多种共存方案,旨在按照既定的技术演进路径,实现与现网PON系统的兼容与协同发展。各方正围绕不同共存模式的技术可行性、运维效率和长远演进能力展开深入分析,以期为未来标准制定和产业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