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重磅通知,引爆可再生能源、储能、绿色建材等行业,撬动万亿级绿色市场

2025-07-10 09:27:12 来源: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 作者:宋金泰

  “十四五”以来,中国坚定履行“双碳”承诺,单位GDP能源消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了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双碳”工作虽取得积极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高耗能行业深度降碳困难、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推广应用受限等,零碳园区建设成为解决这些难题的重要抓手。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部署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奠定了零碳园区坚实的顶层设计基础。2025年7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正式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申报工作。

  政策梗概

  该《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系统部署零碳园区建设路径,要求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到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低碳重塑。

  《通知》要求各地区发展改革委会同本地区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等,综合考虑能源禀赋、产业基础、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减碳潜力等因素,推荐有条件、有意愿的园区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且各地区推荐园区数量不超过 2 个,并于 8 月 22 日前将推荐园区名单及建设方案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部署了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发展绿色交通和建设交通零碳设施、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社区建设、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协同赋智等八项重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鼓励政策性银行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发展机遇

  据工信部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各类产业园区超2500家,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工业产出,这些园区若能实现系统化零碳转型,将直接撬动近万亿级的绿色投资浪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30年中国零碳园区相关产业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带动清洁技术、数字管理、绿色服务等领域诞生5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这场由政策点燃的绿色革命,正在催生新时代的产业坐标系:减碳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绿色发展就是最大确定性。

  1.能源革命赛道:清洁能源与储能爆发

  零碳园区建设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园区的大规模应用,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提高能源自给率与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为园区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能源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探索新能源供给消纳的新模式新实践。通知明确要求园区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不低于80%,直接刺激分布式光伏产业扩张。以通威股份600438)、隆基绿能601012)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已加速布局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仅屋顶光伏市场潜在规模即超2000亿元。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等储能巨头同步受益,园区级储能项目招标量在政策发布后环比激增65%。

  2.建筑革命赛道:绿色建材迎来井喷

  零碳园区的建筑需采用绿色环保材料,以降低碳排放,如高效保温隔热材料、环保型涂料、可再生建筑材料等,这将推动绿色建材市场的发展,相关企业迎来业务增长契机,促使其研发和生产更多符合零碳要求的新型建材产品。新建园区全面执行近零能耗标准,带动亚士创能603378)(603378)等企业的保温材料订单增长40%,三棵树603737)(603737)推出的低碳涂料已应用于苏州工业园改造项目,单项目减排达1200吨/年。据测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

  3.工业升级赛道:技术替代创造新蓝海

  零碳园区要求入驻企业采用先进绿色生产技术与工艺,加速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吸引新兴绿色产业集聚,形成“以绿制绿”新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如零碳园区生产的 “绿钢”“零碳铝” 等产品,将成为畅销全球的“绿色通行证”。在山东潍坊零碳试点园区,汇川技术300124)(300124)的高效电机使企业能耗降低23%。氢能燃料替代需求推动亿华通订单量3个月增长300%,工业电气化进程显著提速。资源循环领域,格林美002340)的废旧电池回收生产线已覆盖12个零碳园区。

  4.数字赋能赛道:碳管理平台成刚需

  零碳园区建设涉及众多前沿技术领域,如可再生能源技术、储能技术、节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为相关技术创新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市场机遇,加速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推动我国绿色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腾讯云与天津经开区共建的“智慧双碳平台”,实现256家企业用能实时监测。阿里云推出的“能耗宝”系统已服务50+园区,碳管理SaaS市场年增速达120%。传感器、物联网设备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5.资本竞逐:绿色金融加速发展

  零碳园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比传统园区建设成本将增加40%左右,这将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如开发专门的零碳园区建设贷款、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工商银行推出“零碳园区贷”产品,利率较常规贷款下浮20%。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在2025年上半年突破800亿元,中金公司601995)主导的百亿级绿色基金已启动项目遴选。碳保险、碳租赁等创新工具持续涌现,构建起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

  结语

  零碳园区建设的号角已然吹响,成为重组生产要素、重构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载体。零碳园区尽管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能源调度技术壁垒、初期投资高、碳排放核算方法尚未统一等问题。对企业而言,这不仅是责任担当,更是决定未来十年市场地位的生存之战。绿色转型没有旁观者,只有早行者和掉队者,当产业逻辑被重新书写,那些率先将绿色基因融入发展战略的企业,终将在新经济版图中占据制高点。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