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要破500亿
7月1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下称《行动计划》)。记者从发布会获悉,到2027年,全省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记者于民星济南报道
3年内培育3家以上
机器人制造领军企业
据介绍,《行动计划》共分为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大部分,谋划了未来三年全省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成效、实施路径和支持政策。
总体目标中提到,到2027年,全省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产值超20亿元的机器人制造领军企业3家以上,布局建设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四大领域的创新中心和平台,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质效明显提升,打造全国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应用新高地。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茂庆表示,这次出台的18条措施,注重一体化推进,既包含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的政策,又包含财金支持、标准建设的政策,还包含人才支撑、应用推广的政策,形成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全维度、全周期的支持体系,让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在产业发展中高效联动,不断催生新的发展动能。
政策注重前瞻性布局。推动资源要素和创新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精准制定各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任务清单”,比如,在济南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测试验证平台,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青岛一体化推进工业、家庭服务、海洋、康养等领域机器人研发制造和集成应用。
注重梯度化培育。围绕整机、关键零部件和智能系统,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批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做强头部领航企业,打造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形成梯度培育、梯次成长的良好生态。
创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
每个最高支持1000万元
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单卫国表示,机器人产业作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发展备受关注。下一步,省财政厅将深入落实《行动计划》。
一方面,精准减负。在落实好国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征收、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上,叠加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科技“创新券”补助等财政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高效赋能。充分发挥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作用,支持创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每个按规定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支持;通过“揭榜制”“组阁制”“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支持机器人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
在机器人领域支持培育一批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统筹中央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重点“小巨人”企业,给予3年最高600万元支持,引导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实现“卡位入链”“串珠成链”。
对2025年年销售额首次突破500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整机生产企业、超过2000万元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企业,按规定分别给予单户企业最高800万元、300万元奖补。将机器人应用场景纳入“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推广范围,按规定给予每个最高200万元奖补,用工业互联网赋能机器人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实施“机器人+”行动
让机器人走进千行百业
“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王茂庆表示,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山东始终坚持应用牵引、协同创新,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推广应用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近年来,在巩固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加快向农业、矿业、医疗、安全、社会服务等领域延伸,不断挖掘和培育新型场景,持续扩大机器人应用范围。
深入实施“机器人+”行动。坚持生产端与应用端协同共进,累计遴选推广农业机器人、公安应用机器人、矿山机器人等应用场景50多个,刺参采捕、草莓采摘、智慧勘察、井下搬运等工作有了贴心的智能帮手。目前,正在组织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推荐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试点项目落户山东。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将机器人创新产品、创新软件列入首台(套)技术装备和首版次软件支持方向,通过保险补偿降低企业新产品推广风险。威高一体化骨科手术机器人、遨博智能协作机器人、胜利石油高空管柱操作机器人等一批产品入选推广目录,快速得到市场认可。利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奖补资金,支持了一批采购机器人的技改提升项目,形成了鼓励应用、支持应用的鲜明导向。
王茂庆表示,下一步,山东将在应用场景拓展上持续发力,不断推动机器人产品走进千行百业、融入千家万户。一是深耕全领域应用。在危险岗位替代、智能巡检、监管执法、应急救援、医疗康养、文旅消费等领域探索创新应用实践,推动机器人技术在重点领域实现全场景渗透。二是打造场景创新生态。开展机器人创新创意竞赛,征集场景应用新构想。实施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鼓励企业广泛应用机器人产品。三是推动机器人走进群众生活。支持全省博物馆、艺术馆、旅游景区、校园植入机器人元素,鼓励有条件的市规划建设机器人展览馆,组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