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市场 激活银发经济
自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以来,这项总额达5000亿元的政策工具加速落地。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多地贷款项目接连投放。
可以看到,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各地分行的指导下,商业银行正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活水加速流向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为提振消费市场与激活银发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服务消费领域的市场主体轻资产特点明显,养老产业领域的企业本身投资周期长且存在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再贷款的方式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也有助于丰富服务消费和养老领域主体的资金来源,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工具及时精准有效落地
1.2亿元养老产业贷款近日成功发放至重庆垫江泰泽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泽公司”)的账户。“这笔贷款就像一场及时雨,将有力推动公司养老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公司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新建升级的服务体系,将让当地老年人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切实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感。”
据了解,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出台后,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推动全市金融机构对养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走访与全面摸排,及时掌握企业需求,找准政策落地着力点。在此过程中,泰泽公司的融资需求得到关注。
随即,农业银行垫江支行与该企业进行精准对接,及时为该公司养老设施新建升级、专业服务团队扩充以及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搭建等项目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相较于通过传统手段拉动内需的做法,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在机制设计和导向层面呈现诸多创新点,可以实现资金直达实体。”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再贷款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的政策性融资支持方式,能够以较低利率向商业银行提供中长期流动性,从而引导银行精准发力,体现出“定向+结构”双重调控效能。
资金投向多地多类市场主体
两个多月来,各地迅速响应、积极行动。
从金融支持市场主体范围来看,记者注意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支持范围涵盖了相关多个重点领域,投向“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旅游相关产业”和“养老产业”六大方向。
在北京,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深入企业开展一线调研,为有需求的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通过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激活企业内生发展动力。该行向北京市内某餐饮企业发放优惠贷款1000万元。该餐饮企业曾因市场波动影响,一度面临现金流危机,其负责人介绍,在贷款资金到位后,门店顺利完成了食材采购与设备升级,并加快了店面升级改造、菜品创新研发。目前,门店客流量持续回升,日均营业额实现稳步增长。
在河南,邮储银行(601658)新乡市分行主动对接中原农谷康养社区项目,为该项目授信5.5亿元,并发放3600万元养老产业贷款。这笔贷款也是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出台后河南省落地的首笔养老产业贷款。贷款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中原农谷康养社区设施建设,具体包含4栋服务型公寓、1栋护理型公寓、1栋康养服务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
目前,不少地区正在实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支持领域项目落地“全覆盖”。中国人民银行各地分行指导金融机构,向文化传媒企业、教育机构、旅游公司、养老机构等多类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期限为1年至5年不等,满足各市场主体采购教学用品用具、养老设施更新、维护景区及配套设施等多样资金需求。
专家认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能够以低成本资金撬动社会资本,使数倍社会资本投入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形成“金融支持—供给优化—消费扩容”的传导链。
强化产品创新与完善风控体系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的推出,精准对接我国消费升级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充分体现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在强化产品创新与完善风控体系的双重保障下,该政策有望激活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的双轮驱动效应,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娄飞鹏表示。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行业实现可持续、跃升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在“两新”政策持续显效之际,推动服务消费规模增长恰逢其时。
“值得一提的是,推动政策工具落地过程中必须兼顾产品创新和风险防控。”杜阳表示,银行机构要优化消费环境基础服务,确保资金直达行业实体。同时,也要看到,服务消费和养老产业这两个领域存在盈利模式不成熟、风险分散且难以量化等问题,银行机构在落实政策导向的同时,应加强风险管控。
杜阳建议,一是完善行业专项授信制度与差异化审慎管理机制。银行应针对养老、托育、家政等具有公益属性与政策引导特征的产业,建立独立的审查标准与信贷模型,既要关注传统的财务数据,也要将运营能力、政策保障、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等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估体系,实现更具前瞻性的风险识别。二是加强与政府及产业平台的协同共建,降低单体项目风险。部分地区已经探索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的“银政企”合作机制,有助于增强项目信用,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分散单一银行的信贷风险。三是注重场景化产品设计与数字化风控手段结合。针对服务消费需求季节性强、波动性大的特点,银行可开发分期消费贷、服务预付金融工具等,提升资金周转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对消费行为、项目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测模型,有助于及早识别风险信号,提升贷后管理质量。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