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退役不退场”
本报讯(记者杨易臻)随着首批新能源车已陆续走完“8年质保期”,大量动力电池开始集中“退役”。随之而来的是废旧电池处理压力日益显现,资源回收利用迫在眉睫。
资源回收按下“加速键”,高校科研力量也在不断向产业一线延伸。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项目“退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高效剥离与再生技术”在近日入选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环境能源领域)十大科技进展。
“‘退役’的新能源动力电池若不加以妥善处置,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将带来环境压力。”该项目主要完成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宋力告诉记者,项目聚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正极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希望破解当前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面临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等痛点问题。
团队通过引入高效剥离与再生技术,可在源头上降低磷酸铁锂材料的BOM(物料清单)成本,实现以废旧电池为原料的绿色制造路径,既推动锂等关键资源的循环利用,也为新能源产业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市场主流的废旧电池处理方法大多采用“湿法冶金”工艺,通常是在电池破碎后对混合的“黑粉”进行分选,再通过化学手段将其中高价值的金属元素浸出。为了让废旧电池的处理过程更加高效环保,团队提出了“高效剥离与再生”的新路径,首先对废旧电池中的核心正极材料进行精准剥离,将铝箔与磷酸铁锂有效分离,磷酸铁锂通过系列再生工艺恢复其电化学与加工性能,重新投入电池制造环节。
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建设有示范线和生产线,并与当地企业合作转化。宋力表示,通过与产业界联动,可以进一步推进电池领域核心材料尤其是锂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快推动电池回收行业的绿色升级。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