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一轨噪声与振动综合控制产研基地(二期)正式封顶 产研平台升级迈出关键一步
2025年7月14日,我司位于北京房山区窦店的噪声与振动综合控制产研基地(二期)建设项目主体结构圆满封顶。公司总裁曹卫东、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李秀清、副总裁兼总工程师邵斌、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张侃等管理层代表共同出席了隆重的封顶仪式。这标志着公司在深化“京津冀+珠三角”双核战略布局、强化技术自主创新与产能升级的道路上,取得了又一重要里程碑。
本项目总投资超2亿元,自2024年9月14日破土动工至今日封顶,历时304天,我们以“零安全事故、绿牌工地”的高标准,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展现了“九州速度”,为后续工程建设和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标准建设:304天铸就“绿牌工地”典范
在封顶仪式上,副总裁李秀清回顾了项目的建设历程。面对严寒酷暑和复杂施工挑战,我司创新采用“自有团队主导建设”模式,组建了专业管理队伍全程严控质量与进度。团队在钢结构与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攻克了多项技术难点,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管控。项目不仅成功获评北京市“绿牌工地”,其高效协同也赢得了政府部门的“保姆式服务”支持。二期基地的建设,是公司对股东承诺的兑现,更是对“创新引领、需求驱动”企业价值观的坚定践行。项目建成后,将集中承载研发试验、智能制造与成果转化功能,加速推动声学环保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落地。
技术驱动:构筑未来核心竞争力
作为公司IPO募投项目的核心工程,二期基地承载着我司向“工业人工智能”领域战略转型的重要使命。依托公司深厚的研发积累(截至2024年报披露,拥有129项专利,含33项发明专利),我们将以“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为核心抓手,推动减振降噪技术向大数据驱动跃迁。目前,部分子系统已在北京、郑州等20余个城市成功部署,通过声纹感知、物联网与智能算法实现轨道病害精准诊断,有效降低了轨道运维综合成本。
同时,随着今年5月《住宅项目规范》的强制实施,建筑隔声与低频噪声控制需求激增。我司凭借在TOD上盖降噪(如广州、北京项目)、聚氨酯新材料等领域的先发优势,其建筑用阻尼弹簧隔振器等产品正迎来广阔的民用市场新空间。二期基地将重点聚焦声纹解析、材料创新与工艺迭代攻关,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投入,致力于为轨道交通、建筑、电厂等多元场景提供“精准防治+智慧运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双核布局:南北协同强化产能优势
目前,我司已形成“北京-广东”南北双中心的高效联动格局。此次封顶仪式也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产能布局战略:
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基地: 依托京津冀政策优势,聚焦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二期基地投产后,将显著提升核心产品的产能。
以广东为中心的南方基地: 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完善的产业链,主攻聚氨酯新材料量产化与华南市场开拓,充分满足该区域旺盛的市场需求。
正如公司年报所指出的,“双核布局不仅有效压缩了物流成本,更实现了产能的弹性调配”。2024年,南北协同效应显著,推动公司营收达3.59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73%,截至2024年底在手订单达6.74亿元。
把握机遇:乘政策东风开拓新增长
新《噪声污染防治法》实施三年成效显著,“好房子”标准持续推动建筑降噪升级;国家“十四五”规划更明确了钢弹簧浮置板市场的巨大潜力。作为生态环境部“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的依托单位,我司在2024年已成功输出4项系统解决方案及1部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副总裁李秀清在封顶致辞中展望未来:“我们将以二期基地为新的战略支点,坚定不移地做‘城市发展的共建者’和‘创新发展的探路者(300005)’。”随着项目即将进入机电安装阶段,预计2026年全面投产后,我司的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巩固在轨道交通声学环保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市场覆盖率。
从打破外资技术垄断到领跑声纹智能诊断,九州一轨始终秉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将深厚的科研基因深植于产业沃土。二期基地的胜利封顶,不仅代表着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公司向“技术+场景+数据”三维战略跃迁的庄严宣言。在绿色基建与智慧城市的时代浪潮下,九州一轨将持续以创新为引擎,致力于重塑城市声学环境,共创宁静美好的未来。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