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高额补贴难以持续
外卖江湖,烽火再起。当前,跨界已成为平台寻求新增长的常规手段。为了快速获取市场“蛋糕”,互联网大厂惯用的一招是,通过高额补贴掀起“价格战”获客。最近连续两个周末,外卖平台发放了大量高额的优惠券,有的甚至请用户“白吃白喝”。平台拿出巨额补贴固然能带动消费需求,为商家创造生意增量,但0元奶茶能喝多久?“卷”低价的竞争影响几何?
日前,在山东大学举办的一场主题为“平台跨界进入:短期竞争效果与长期行业前景”的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及“补贴战”不可持续。当高额补贴退坡,如何避免中小商家沦为平台竞争的“牺牲品”、防止餐饮行业出现“内卷式”竞争,值得关注。
这场外卖狂欢能持续多久?
取决于补贴来源,商家被“卷”竞争力将下降
平台“烧钱”补贴带来的订单增长明显。7月14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日订单数再次突破8000万创新高。美团披露公布的“战报”显示,7月5日即时零售日订单量为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过1亿单。7月12日美团即时零售当日订单再创新高,突破1.5亿单。最近两周,京东方面并未公布外卖订单“战报”。根据此前京东披露的数据,截至7月8日,京东外卖上线4个月,已有近200个餐饮品牌在京东外卖销量破百万。
补贴活动也带动骑手的收入增长。美团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周末,美团骑手日收入增长111%,超过40万众包骑手日收入超500元。6月份,全国范围内众包高频骑手的平均月收入达到9763元。淘宝闪购则透露,自上线以来,骑手数量整体同比增长78%,其中众包骑手整体增长120%;活跃稳定的众包骑手月均收入超12500元。
按照平台提供的数据,外卖“补贴大战”带来的似乎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平台业务创新高,商家销量出现增长,骑手实现了一定增收,消费者也能“薅羊毛”。只是,这场外卖狂欢能持续多久?当巨额补贴退潮后,会是什么景象?
日前,山东大学数字经济与平台竞争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主题聚焦“平台跨界进入:短期竞争效果与长期行业前景”。
浙江理工大学竞争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认为,外卖平台高额补贴难以持续。这些补贴怎么补,到底谁出的钱?如果还是像平台要求商家自动跟价、落实全网最低价和仅退款政策一样,最终被“卷”的实际是商家,这会影响商家在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等方面的投入,导致其竞争力下降,处于市场劣势地位。
“从表面上看,商家有权选择参加或不参加,但为了获取流量和销量,平台和商家形成了某种绑定关系。”王健认为,平台借助优势地位挤压平台内经营者,或涉及不公平交易行为。通过现有的法律法规整治平台“内卷式”竞争有一定价值,但存在适用局限性,他建议加快制定治理不公平交易的专门立法。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国务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丁茂中也认为,需要关注外卖补贴来源。如果平台打“价格战”,实施补贴的费用由平台内商家承担——即将补贴成本转嫁给别人,那么这类行为是反“内卷”的重点规制对象。而如果补贴来源是平台自己掏钱,则应审慎地给予平台一些空间。
谈及新一轮的“外卖大战”,山东大学数字经济与平台竞争中心主任、国务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曲创认为,有竞争是好事,他更关注的是新进入者以何种方式破局,会给市场各方带来什么影响?新玩家以补贴抢占市场,这人为地拉低了商品价格,商家的净利润被稀释。如果外卖取代堂食,商家反而会蒙受损失。此外,平台补贴资源通常倾向于头部商家,这可能加剧头部商家和中小商家的差距,扭曲商家间竞争。从长远来看,一些中小商家可能因不堪竞争压力退出,从而加剧餐饮市场的集中度。
被拉低的价格还会回升吗?
新玩家入局的竞争压力,将会触发在位平台的“应激反应”
南都记者关注到,在平台巨额优惠券的刺激下,不少商家短期内的订单量剧增,为此紧急加派了人手,并调动供应链备货。一些受访商家表示,虽然平台给予了不少补贴,但商家也需承担一部分。
还有商家吐槽“一单的利润少得可怜”。一名餐饮小店的商家告诉南都记者,最夸张的是有时一单售价五六十元的外卖,自己到手才收了十多元。目前他已经把卖饮料的外卖关了,因为“卖一单赔一单”。
同时,商家们也普遍担心,如何应对“价格战”后的价值体系紊乱——当巨额补贴退潮后,享受了低价甚至“0元购”的消费者还愿意为一杯正常售价的奶茶买单吗?
曲创认为,随着补贴的退出,被拉低的价格很难回升。为了维持低价,商家很可能被迫降低产品质量,陷入“低价-低质”恶性循环的“内卷式”竞争。
聚焦平台侧的影响,他进一步提到,新玩家入局的竞争压力,将会触发在位平台的“应激反应”,并采取一定反击措施,加剧市场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避免商家成为平台竞争的“牺牲品”,怎么防止餐饮行业再次出现“内卷式”竞争,值得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已有餐饮商会向外卖平台“内卷式”补贴喊话。7月15日,贵州遵义红花岗区餐饮行业商会发文称,近期外卖平台发起的“0元购”、“满18减18”等极端补贴行为,导致本区大量餐饮企业经营陷入“不参与则无流量,参与则破价亏损”的恶性循环,更让大量依赖堂食的实体店遭遇严重冲击。为此,该商会呼吁外卖平台保障商家合法权益,停止非理性补贴,回归价值竞争,共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聚焦
监管政策应当关注提高市场的开放性和可及性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用户增长见顶,是平台普遍面临的问题。为释放流量焦虑,跨界寻求新的增长点成为平台竞争的重要手段。
如何看待平台跨界竞争行为?武汉大学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晋教授认为,数字平台具有跨界融合、多元化经营的特点。平台跨界进入一个市场,可能塑造新的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长期来看,也可以利用技术和数据等优势,构建与自身资源相匹配、多方参与共创共享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
在孙晋看来,保持市场的开放和可及性至关重要。其中的关键是,政府要致力于打破各个行业不必要的技术壁垒,鼓励和支持市场的创新尝试。同时,监管政策应当关注提高市场的可及性,让潜在的竞争者有机会挑战现有巨头,并通过强化协同监管等方式,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佩乘也提到市场进入壁垒的问题。他表示,在考察平台市场竞争力时,不光要看市场份额的百分比,也要考虑市场份额的维持时间,并将“市场进入壁垒”纳入重要考量指标。国内平台经济经历了从初期低价竞争、中期寡头市场到目前跨界竞争的多种阶段。每一时期的竞争方式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这会影响反垄断法的具体适用和分析方式,但总的来说,平台经济并没有对反垄断法的分析方式产生根本性颠覆。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