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跨越百年差距,顶尖牛奶何以实现中国造?

2025-07-18 08:14:4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庄/文

  中国人的奶瓶里已经装上了全球顶尖的牛奶。

  7月13日,第十六届中国奶业大会在厦门举行。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发布了《世界奶业中国方案:高质量引领的奶业现代化答卷》(下文称《报告》)等四大课题研究报告。他说,这份报告提出,中国奶业用20年左右的时间,产业素质显著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达到奶业发达国家水平,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大会嘉宾在大会上表示,从关键指标看,我国规模牧场生鲜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分别达到3.3%、3.8%,菌落总数、体细胞数等指标优于欧盟标准。规模牧场单产现在普遍都在10吨/年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奶业已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的新征程。”

  种种变化背后是,中国奶业,已经有了自己的系统性优势。

  “放心喝奶”

  《报告》由中国奶业协会、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编撰,以详实数据和事实展示了中国奶业的“逆袭”轨迹:

  ——奶源建设全球领先。中国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数智化、集约化水平已在全球名列前茅。从 2003 年开始,中国牛奶产量一直位于全球前四,是全球牛奶主产区之一。

  ——单产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中国用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奶业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奶业产业化历程,奶牛单产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方阵。2000年,中国奶牛年单产水平不到美国同年的1/3,2024年,中国规模牧场单产已经达到美国水平。

  ——乳品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我国连续1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做到了抽检“全覆盖”,乳蛋白、乳脂肪含量达到奶业发达国家水平,牛奶成为中国人最安全、最营养的食品之一。

  针对消费者最关注的牛奶品质,《报告》给出振奋人心的答案:中国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的牛奶,脂肪、蛋白质等核心指标的总体水平满足欧盟标准的要求,体细胞优于欧盟标准。

  以伊利为例,牛奶中脂肪、蛋白质等核心指标的总体水平全面满足欧盟标准,而菌落总数、体细胞等关键指标的总体水平更是远远优于欧盟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菌落总数作为客观反映牧场综合管理水平和卫生状况的核心指标,欧盟对生牛乳中菌落总数进行了限定(≤10万CFU/mL)。而伊利牛奶的菌落总数平均值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实现远低于1万CFU/mL,是一项划时代的进步。这意味着,伊利上百万头奶牛住在“五星级牧场”,年产出近千万吨高品质牛奶。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中国奶的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完全可以放心地喝。”

  奶业简史

  需要注意的是,取得前述成绩并不容易。

  中华民族是古代奶业文明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古代奶业技术的发明者之一。在传统农耕时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代表了理想生活。牛是“六畜”之一,既是农耕助手,又是食物来源。

  在古代奶业阶段的不同时代,牛奶曾扮演过“奶类食品”“药疗滋补品”等角色,但仅限于少部分贵族阶级的享用。

  19世纪中叶,奶牛品种和乳品工业化技术传入中国,专业化的奶牛养殖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进行本土化改良。

  新中国成立时,奶源资源十分匮乏,奶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多数国家。

  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奶牛养殖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长足进步。这32年里,全国奶牛存栏量增长了21倍,牛奶产量增长了29倍。

  在此期间,奶牛养殖业领域的单一公有制被打破,个体饲养户成为养牛的主体。《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发布后,农牧民拥有了饲养奶牛的自主权。1982年,农村家庭养牛数占奶牛总存栏量增长至52%,1990年,个体户占比从1978年末的 6.1%提升到68.1%。

  90年代中期前,除了农垦系统等国有奶牛牧场外,各地奶牛饲养户基本上都是手工挤奶,原料奶的卫生指标难以保证。

  1997年,中国第一家奶牛养殖专业村挤奶站成立,为全国散养奶牛实现机械化挤奶探索了新方法。1999 年下半年起,全国许多乳品企业开始学习推广“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经验,机械化挤奶得以推广,原料奶质量明显提升。

  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奶牛养殖业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逐步由数量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2024和2012 年的奶牛存栏量基本相当,但牛奶产量提升了 32%。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奶牛养殖水平大幅跃升,奶牛单产提升显著。

  背后有着多重因素推动。

  另一方面,中国奶牛养殖业规模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给好奶源奠定基础。2014 年,以乳企为主导的奶牛养殖业升级拉开帷幕,此后,由规模化的牧场生产的牛奶占比不断提高。2024 年,全国存栏 100 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 78%,当前中国奶牛主要养殖模式已经完成从散养向规模饲养模式的转变。

  适度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疫病防治、粪污处理、奶牛饲喂,能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生鲜乳质量水平,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此种模式,能从源头上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增加奶农收入、实现奶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头,则是科技支撑。

  比如,规模化牧场们纷纷引入奶牛养殖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中国奶牛养殖业在饲草加工和收获、饲喂、挤奶、粪污处理、环境控制等领域引入机械化设备,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同时,引入奶牛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引入牛舍等奶牛养殖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电子耳标等奶牛个体身份标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个体识别、行为分析与体况监测,基于传感器技术监测奶牛行为和生理,奶牛精准饲喂系统,牛奶计量、品质检测与分析软件,牧场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此外,规模化牧场们正在引入饲喂、挤奶、清洁和消毒智能机器人。有的养殖企业将工业自动化、高效传感及实时监测技术等与奶牛养殖过程相结合,研发投入品(草料)、牧场环境、饲喂挤奶、牛群健康、原料奶质量安全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与体系流程,构建奶牛养殖场标准化、智能化管理体系。

  这实现了奶牛养殖标准化、物料可控化、饲喂精细化、过程数据化,显著提升原奶生产自动化技术水平,支撑我国现代奶业的转型升级,保障产品质量。

  伊利样本

  还需看到的,龙头乳企引领,在奶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养殖端科技化上,伊利起码领先了行业一至两年。“很多尝试都是伊利先做的,其他牧场才会跟着做。”他说。

  背后是,伊利强调创新的企业文化,以及作为全国最大乳企的规模性优势。

  内蒙古素有全国“奶罐”之称,全国有1/5的牛奶源自内蒙古,奶牛存栏量、牛奶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全国人民每喝6杯牛奶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

  近年来,伊利先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地投资建设乳业集群项目。这些大规模、高质量的产业集群及奶源基地建设,成为提升中国奶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强力引擎”。

  从养殖水平上,就能感受到伊利对奶牛的呵护。

  在呼和浩特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里,奶牛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舒适生活:智能风机自动调节牛舍温度,除粪机器人定时清扫环境,精准饲喂系统按“牛”定制营养餐,甚至每天还有轻音乐相伴。

  在自动化上,伊利更是率先投入。

  在伊利专家驻场服务的皓钰牧场的牛舍里,静音风扇和自动喷淋设施,根据气温的变化自动调整工作模式,为专心进食的奶牛送来凉爽的风;挤奶转盘上,自动挤奶设备把刚挤出的牛奶输送到制冷罐中,牛奶被迅速降到4摄氏度以下,有效防止了微生物的繁殖。

  前述业内人士指出,自动化设备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降低,奶牛健康水平也在直接提升,这是牛奶质量提升的关键。“用自动化设备,奶牛没有应激,先进设备工艺设计也更合理,清洗更干净。这都对牛奶品质提升巨大。”他说。

  此外,伊利还首批引入饲喂、挤奶、清洁和消毒等智能机器人。这都在业内具有引领性。

  而在设备自动化基础上,伊利正大力推进智能化系统。

  比如,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等数字化工具为全行业提供系统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引入牛舍等奶牛养殖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电子耳标等奶牛个体身份标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个体识别、行为分析与体况监测,基于传感器技术监测奶牛行为和生理,奶牛精准饲喂系统,牛奶计量、品质检测与分析软件,牧场生产经营管理系统。能够极大提高管理水准,提升运营效率。

  眼下,伊利正推进AI养牛,每一步都走在时代前沿。

  “伊利的创新非常市场化,更多是身处一线的牧场自己提需求,一起改善。新设备运用的主导权,也放在牧场本身,来提高总体运营效率。这是一种高效率的生态。现在,我国奶牛养殖水平已经达到最先进国际水平。”前述业内人士评价。

  对于中国奶业发展,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表示,作为行业龙头,伊利亲历并推动了中国奶业从追赶到超越的华丽蜕变。“新时代新征程,伊利将与中国奶业同仁一道,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奶业篇章。”他说。

  相信在龙头乳企带领下,中国奶业将会走向更广阔空间。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