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饱饱”涉诈案撕下网红人设遮羞布
近日,网红“多肉饱饱”被曝涉嫌诈骗,涉案金额或高达数亿元,目前多地已立案调查。据爆料,其在社交平台上刻意塑造富婆人设,甚至自称“覃海洋未婚妻”,利用虚假光环骗取品牌合作与借款,遭到多位网红公开指控。
“多肉饱饱”的套路其实并不新颖:先以豪车、奢侈品堆砌“经济实力”,借体育明星名号抬高身价,再通过头部网红互动编织“人脉网”。
当“多肉饱饱”身上精心包装的标签被揭开,露出的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网红生态里被默许的“人设游戏”。网红“李子”,通过自我包装、作秀等手段,编造“社会名流”的虚假人设和情节,以收割流量牟取利益;网红“西绿”,未取得律师执业资格证,打造“网红律师”人设,因涉嫌诈骗被刑拘……在网红经济的逻辑里,似乎只要能带来流量和合作,就没人会去深究“人设”背后的真实性。在这里,“看起来有钱”比“真的有钱”更重要,“圈内有人脉”比“实际有能力”更管用。而那些被“流量至上”理念裹挟的品牌方,选择合作对象只看曝光度、能带货,其真实背景、商业信誉根本不会去认真核实。这在无形中也助长了“人设造假” 的风气。这些一旦被行业默认,诈骗就不再是孤立事件。
“多肉饱饱”涉诈案给公众与行业参与者敲响了警钟。对公众而言,需破除对网红人设的盲目迷信,在消费决策前务必核查信息真实性;对行业从业者来说,虚假人设纵能一时获利,但正如网友所说的“装得了初一,装不过十五”,遮羞布织得再密也经不起时间的撕扯。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