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投入15.2万亿元,交通投资保障公众便利出行
华夏时报记者张智北京报道
一通惠天下,万里尚为邻。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约有1.8亿人次跨区域出行、每天运送1.6亿吨货物、每天揽收4.78亿件快递。
这让国际也为之侧目的“中国速度”,背后离不开我国交通网络的高速发展。
7月2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表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比“十三五”末增加了约1.6万公里,其中高铁增加了1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549万公里,增加了约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了3万公里;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2971个,增加了379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城市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175万公里,比“十三五”末分别增加了48.5%、18.3%。
“十四五”前4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3.3%。这样投入保障了我国“物畅其流”,其中,铁路、水路货物周转量分别比“十三五”末增加17.5%和33.6%,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速约15%。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过4000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成本降低了约2800亿元。
“总的看,这五年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交通运输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大幅提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在加快实现。”刘伟表示。
中国速度名片进一步擦亮
刘伟表示,“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以统筹融合为导向,着力补短板、重衔接、优网络、提效能,加快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其中,“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7项主要指标中,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重点领域北斗系统应用率、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6项指标已经于2024年提前完成,高速铁路营业里程、枢纽机场轨道交通接入率等11项指标年底前将全部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快递等“中国名片”更加亮丽。
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根据2016版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规划进展顺利。截至今年6月底,“八纵八横”主通道已建成投产约81.5%;开工在建规模约14%。其中,北京至上海的京沪通道、北京至哈尔滨和北京至香港(澳门)的京哈—京港澳通道、青岛至银川的青银通道、连云港至乌鲁木齐的陆桥通道、上海至昆明的沪昆通道、广州至昆明的广昆通道等已实现贯通,京港台高铁通道丰台至雄安段、呼南高铁通道宜昌至常德段等区段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一个亮点是,当前,“全球最快”高铁CR450动车组已经亮相。
中车长客轨道公司高级主任设计师、CR450BF平台设计经理哈大雷告诉《华夏时报》记者,CR450BF动车组整体采用了极简的设计理念,以最简洁的线条实现最优的性能,体现了科技之美、工业之美。
“CR450BF动车组有四个显著的代际特征,一是速度更高,它的运营速度达到了400公里每小时,最高的实验速度超过450公里每小时;二是它更加安全,400公里速度下的制动距离小于6500米,这和既有复兴号350公里时候的性能是基本相当的;三是更加节能,通过空气动力学性能设计,加上永磁系统,整车的能耗降低了24%;四是更加舒适,通过对不同的噪声源和噪声的传递结构进行定制化的降噪方案解决,实现了整车在400公里运行时车内的噪声水平和既有复兴号350公里运行时的性能水平基本相当。目前我们整车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考核,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哈大雷表示。
不仅是高铁。当前,我国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慧物流蓬勃发展,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正在加快推广应用。
刘伟表示,“十五五”规划中,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一体化融合、安全化提升、智慧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以交通和国际“牵手”
当前,我国面向全球的交通互联互通格局正在加快构建。
近年来,中国铁路运用先进成熟技术装备和运营经验,帮助共建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铁路梦”“高铁梦”,极大提升了铁路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比如,基于复兴号技术平台,研制的雅万高铁高速列车2023年10月在印尼雅万高铁投用,匈塞铁路高速列车2024年6月在塞尔维亚首次亮相,为世界铁路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技术、中国智慧;中国铁路客票系统成套技术适应海外项目需求,进行成果改造,成功应用于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成为中国高速铁路走出去的核心组成部分,提升项目所在国民众购票体验,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上述国铁集团负责人表示。
不仅如此,当前,“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经基本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中老铁路、中俄黑河公路桥、秘鲁钱凯港建成投运,中吉乌铁路启动建设,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1万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年度开行近万列,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正式开通,叠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航空航运政策创新突破,交通国际合作“朋友圈”越来越大。
“目前,我们已经累计对外签署了270多份双多边合作协定或者文件,涵盖了铁路、道路运输、海运、航空运输、邮政等各个领域。中欧班列通达欧洲的229个城市、亚洲100多个城市。‘空中丝绸之路’不断拓展,通航境外83个国家213个城市。我国车辆首次以公路直达运输的方式跨越里海、抵达欧洲。‘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我国海运连接度已经连续19年保持世界第一。”刘伟表示。
下一步,我国将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持续提升全球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