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内卷”困局破题:从电解铝、美钢日泥看产业突围的历史密码

2025-07-26 02:09:22 来源: 南华期货 作者:夏莹莹

  当前市场对“反内卷”的关注度持续攀升,期货市场工业品领域由此普遍呈现“强预期、弱现实”的态势,市场分析视角也已从传统的基本面研究,逐步转向对“反内卷”机制的深度探索。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在高速增长阶段,传统的竞争理念与规则尚能适配市场扩张需求;但时至今日,随着市场趋于饱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叠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带来的外部阻力,原有竞争逻辑已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关键。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领域,均需以历史经验为镜鉴。从传统行业看,我国电解铝行业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调控—膨胀”怪圈,美国钢铁业依托市场整合实现规模升级,日本水泥行业以政企协同推动产能与需求再平衡,这些案例为化解产能矛盾提供了成熟路径。而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当前同样面临产能快速扩张后的结构性调整压力,行业竞争正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优化”。因此,梳理国内外产业整合与产能调控的典型实践,剖析其背后的机制设计与成败逻辑,对于引导包括光伏、锂电在内的新兴产业规避“内卷”陷阱、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1

  我国电解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调控背景

  2002年到2016年期间,国家虽多次对电解铝行业进行调控,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未摆脱“调控—膨胀—再调—再膨胀”的怪圈,电解铝行业存在产能过剩、能耗高、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2.调控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以《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为标志,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开展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清理行动,关停全部违规新增产能。2018年,工信部明确新建电解铝项目必须通过等量或减量置换获得产能指标,即“建设电解槽,必先置换”。

  3.调控成果

  形成产能“天花板”:确定了4543万吨/年合规产能“天花板”,有效关停了行业违规产能,遏制了电解铝产能盲目扩张的势头。

  4.淘汰落后产能

  能源消耗高、废物排放量大、综合生产成本高的电解铝冶炼产能相继退出行业。例如,2017年山东兖矿科澳铝业有限公司14万吨电解铝产能指标转让,内蒙古创源金属有限公司竞得该指标。

  5.优化产能布局

  电解铝企业向有清洁能源的优势地区转移和聚集,“水—电—铝”项目建设推动了电解铝用能的优化布局,引导行业步入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

  6.提升行业效益与竞争力

  从2017年到2022年,电解铝行业实现了连续6年的盈利,能耗指标大幅度下降,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也大幅提升。

  02

  美国钢厂整合(20世纪初)1.背景与动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钢铁行业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企业数量众多且技术落后,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波动剧烈。1870-1900年间,美国钢铁产量从7万吨激增至1000万吨,但行业分散,缺乏规模效应。以卡内基钢铁公司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垂直整合(控制矿山、铁路、工厂)降低成本,逐步主导市场。

  2. 整合过程与关键事件

  1901年美国钢铁公司成立:由金融家摩根牵头,将卡内基钢铁、联邦钢铁、国民钢管等18家企业合并,形成全球首个市值超10亿美元的工业巨头。合并后控制美国65%的钢铁产能,垄断矿石资源和铁路运输,成为“托拉斯”的典型代表。

  3. 市场集中度提升

  通过并购50余家中小企业,美国钢铁公司在1910年占据全美钢铁产量的50%以上,形成“一家独大”的格局。

  4. 影响与争议

  效率提升与技术革新:标准化生产流程、引入贝塞麦转炉等新技术,推动美国钢铁工业从手工向规模化生产转型。

  5. 反垄断争议

  美国钢铁公司的垄断地位引发社会批评,直接促成1914年《克莱顿反托拉斯法》的出台,限制企业过度集中。尽管如此,整合客观上提升了美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助力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全球供应链核心。

  03

  日本水泥行业重组与减产(1990年代)1.背景与政策驱动

  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水泥需求从1991年的8000万吨峰值骤降至2010年的4000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60%。为应对危机,日本政府推出“产业结构改革”,核心是通过重组和减产优化行业结构。

  2. 重组路径与措施

  第一轮整合(1984-1990年):

  1984年《日本水泥改革的基本方案》要求淘汰3100万吨产能(占当时总产能24%),重点关闭高能耗的立窑生产线。企业分为5大销售联盟,统一协调价格和产量,例如太平洋水泥、秩父小野田等巨头通过联盟实现区域市场分工。

  第二轮整合(1994-1998年):

  1994年小野田水泥与秩父水泥合并为秩父小野田,住友水泥与大阪水泥合并为住友大阪水泥;1998年秩父小野田与日本水泥合并为太平洋水泥,形成产能3000万吨的全球第二大水泥企业。

  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CR3(前三家企业市占率)从1980年的40%升至1998年的80%,工厂数量从41家减至32家,水泥窑从81座减至56座。

  3. 减产机制与反垄断豁免

  按比例减产:政府与企业协商分配减产指标,例如1988-1991年削减1070万吨在产产能,企业按市场份额分摊任务。

  反垄断法豁免:依据《禁止垄断法》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衰退卡特尔”条款,允许企业组建销售联盟、限制产量,暂时豁免反垄断审查。例如,1984年将22家企业整合为5大联盟,通过货币补偿机制淘汰闲置产能,行业产能利用率从不足60%回升至90%。

  4. 长期效果

  供需再平衡:1998年后产能继续下降47.8%,与需求下滑幅度匹配,价格和利润率逐步恢复。

  国际竞争力增强:通过技术升级(如预分解窑技术)和规模效应,日本水泥企业在东亚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出口占比最高达30%。

  04

  反垄断法豁免的法律逻辑与国际比较

  1. 日本的制度创新

  法律依据:《禁止垄断法》明确“衰退卡特尔”豁免条件,即企业需证明减产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必要措施,且不消除市场竞争。

  程序设计:企业需向公平交易委员会申报减产计划,经审查通过后实施,并接受事后监督,违规者将被撤销豁免并处罚。

  2. 与欧美模式的差异

  美国:以市场驱动为主,反垄断法严格限制企业合并(如1911年标准石油拆分案),仅在农业、出口等领域有限豁免。

  欧盟:侧重“效率优先”,允许合并但需证明“消费者公平分享利益”,且禁止价格控制。

  日本:政府主导下的“产业政策优先”,通过豁免推动结构性改革,成为东亚国家应对产能过剩的典型范式。

  05

  历史镜鉴与启示

  1. 美国整合的启示

  市场驱动的并购可快速实现规模经济,但需配套反垄断监管以防止滥用市场势力。技术革新是行业升级的核心,美国钢铁公司的案例表明,垂直整合与技术投入缺一不可。

  2. 日本重组的经验

  政企协同:政府通过法律豁免和政策引导降低企业博弈成本,建立互信机制。

  渐进式改革:分阶段淘汰落后产能,避免冲击就业和社会稳定,例如日本在1990年代通过20年完成产能出清。

  国际视野:通过出口和海外投资转移过剩产能,日本水泥企业在东南亚的布局缓解了国内压力。

  3. 反垄断豁免的边界

  需设定明确的时效和条件,避免成为企业维持垄断的工具。例如,日本的豁免仅适用于“经济衰退期”,且要求企业提交详细的产能削减计划。

  事后监督至关重要,德国、欧盟等通过定期审查和违规处罚确保豁免不被滥用。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