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转移后OS突破51个月!卡瑞利珠单抗跨线长程维持为晚期食管癌长生存铺路

2025-07-30 20:24:35 来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随着免疫治疗的探索和发展,食管癌已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ESCORT-1st研究是全球首个探索免疫治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P(紫杉醇+顺铂)方案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的Ⅲ期临床研究,基于其前期数据,该方案成为我国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标准治疗。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ESCORT-1st研究对最终结果进行更新[1]。结果显示,在全人群中,与化疗组相比,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中位总生存(OS)和研究者评估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均显著获益,且生存曲线差异呈现增大趋势,提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带来“长尾”持久改善。相比化疗组,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的3年OS率翻倍(25.6% vs 12.8%),预估1/4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生存期超过3年,该数据刷新了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研究3年OS率记录。

  在二线治疗方面,卡瑞利珠单抗同样具有重要价值——ESCORT研究显示其单药治疗二线晚期食管鳞癌中位OS及客观缓解率(ORR)较化疗组显著提升[2]。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真实世界研究ESCORT-RWS,入组患者涵盖不同线数治疗,结果同样证实卡瑞利珠单抗能够带来生存获益,一线治疗中位OS为15.5个月,二线治疗中位OS为12.1个月[3]。丰富的循证证据为卡瑞利珠单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奠定基础,也为医生和患者治疗选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期我们分享一例食管鳞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2019年7月确诊食管鳞癌,接受手术及术后放化疗。2020年12月发现肝转移(Ⅳ期),一线接受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化疗6周期,PFS达13个月。二线依次给予双药化疗(白蛋白紫杉醇+替吉奥)、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双药化疗及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替吉奥维持治疗,二线PFS达27个月。三线改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及奈达铂化疗,后转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治疗期间结合复查结果,适时引入局部消融术,截至2025年2月末次随访,三线PFS已达10个月。患者自确诊肝转移起整体OS已达51个月,通过多线治疗策略实现了长期生存。

  本文特邀嘉宾

  日照市人民医院 秦丽医师

  日照市人民医院 王锴教授

  秦丽 医师

  日照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一病区主治医师

  肿瘤学硕士研究生

  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男性,65岁。

  入院时间:2020年12月。

  主诉:食管癌术后1年余发现肝转移。

  现病史:

  患者2019-07确诊食管癌后,于全麻下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左颈部吻合+胸导管结扎术”。术后病理分期:pT3N2M0,ⅢB期。术后行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化疗6个周期,并行食管癌术后瘤床及淋巴引流区放疗,PCTV 1.8Gy/次,PGTV 2.15Gy/次,共行28次。

  2020-12-14患者复查CT提示肝转移可能,穿刺符合肝转移性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既往史/个人史: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口服阿卡波糖治疗,血糖控制可。

  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部可见长约10cm手术瘢痕,愈合佳。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及干啰音、湿啰音。腹壁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无肝区叩击痛,无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四肢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

  术后病理(2019-07-26):(食管)溃疡型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切面积4*1cm,侵达外膜,查见脉管内癌栓;上切线及下切线未查见癌;“食管癌”淋巴结(1枚)未查见癌,周围脉管内查见可疑癌栓;“胃左动脉旁”淋巴结(2/2枚)及食管周淋巴结(1/2枚)查见癌;“左喉返神经”淋巴结(1枚)、“右喉返神经”淋巴结(1枚)、第2组淋巴结(3枚)、第7组淋巴结(2枚)、第10L组淋巴结(1枚)及贲门旁淋巴结(8枚)未查见癌。免疫组化:P63+、P40+、CK14-、Ki-67 95%+、Syn-、CgA-、CD56-、S-100+、CD31+(脉管)、D2-40+(脉管)、7号片CK-。

  增强CT(2020-12-14):①符合食管术后改变,较前相仿;②双肺多发结节,较前相仿,建议复查;③肺气肿;双肺散在索条灶;④扫及肝内多发小囊肿;肝右叶稍低密度灶,转移瘤不除外,建议进一步检查。

  肝穿刺病理(2020-12-22):(肝)送检肝组织内查见癌,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肝转移性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Bcl2+、P63+、P40+、CK19灶+、CK14-、Glypican3灶+、Hepar-1-、Villin-、CK20-、CK7-、CgA-、Syn-、CD56-、Ki67约90%+。

  诊 断

  1、食管癌术后肝转移(Ⅳ期)

  2、糖尿病

  诊疗经过1

  一线治疗:化疗

  治疗方案:2020-12-23至2021-04-26行白蛋白紫杉醇 300mg d1 + 替吉奥 60mg bid d1-14,q3w化疗6周期。

  疗效评价1

  治疗效果:2周期后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4周期后为病情稳定(SD)。截至2022-01-22复查CT提示肝转移灶较前明显增大,一线治疗PFS为13个月。

  影像学评估:

  诊疗经过2

  二线治疗:双药化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双药化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替吉奥维持

  治疗方案:

  1. 2022-01-22至2022-03-31行4周期白蛋白紫杉醇300mg d1 + 替吉奥 60mg bid d1-14,q3w治疗。

  2. 2022-05-12复查提示肝脏病灶稳定,但肿瘤标志物增高,遂加用免疫治疗。2022-05-13至2022-07-28行4周期卡瑞利珠单抗200mg d1 + 白蛋白紫杉醇300mg d1 + 替吉奥60mg bid d1-14,q3w治疗。

  3. 2022-08-20至2024-04-16行卡瑞利珠单抗200mg d1 + 替吉奥60mg bid d1-14,q3w维持治疗。

  疗效评价2

  治疗效果:双药化疗2周期疗效评价为PR,其后持续SD。截至2024-04-16疾病进展,二线治疗PFS为27个月。

  影像学评估:

  诊疗经过3

  三线治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双药化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维持、局部消融

  治疗方案:

  1. 2024-04-23至2024-08-29行6周期卡瑞利珠单抗200mg d1 + 白蛋白紫杉醇300mg d1 + 奈达铂100mg d1,q3w治疗。

  2. 2024-09-24起行卡瑞利珠单抗200mg d1 + 卡培他滨1.5g bid d1-14,q3w维持治疗,目前仍在用药中。

  3. 2024年11月复查提示肝脏病灶增大趋势,2024-11-6行肝脏氩氦刀冷冻消融术。

  不良反应:

  化疗后骨髓抑制:Ⅲ度粒细胞减少、Ⅱ度血小板减少,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升白细胞、白介素-11升血小板治疗后恢复正常。未观察到明显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疗效评价3

  治疗效果:2周期疗效评价为PR,其后SD。截至2025年2月末次随访,三线治疗PFS已达10个月。

  影像学评估:

  随访:2025-02-25末次随访,复查CT提示肝脏消融术后改变,病情持续稳定。

  小结

  这是一位食管癌术后肝转移患者(Ⅳ期),一线给予6周期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化疗,PFS达13个月。肝转移灶进展后,结合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意愿及指南推荐,二线治疗依次接受了:4周期双药化疗(白蛋白紫杉醇+替吉奥)、4周期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双药化疗(白蛋白紫杉醇+替吉奥)、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替吉奥维持治疗(持续22个月)。影像学评估提示,双药化疗2周期后疗效达PR,后续持续SD,疾病控制稳定。二线治疗PFS达27个月。三线继续免疫治疗再挑战,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及奈达铂化疗6周期,2周期疗效再达PR,后续SD;后转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期间定期评估,发现肝转移灶有增大趋势时,及时加行肝脏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截至2025年2月末次随访,患者病情稳定,三线PFS已达10个月。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包括Ⅲ度粒细胞减少及Ⅱ度血小板减少,经升白、升血小板治疗缓解,未出现明显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该病例通过多线序贯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实现肝转移灶持久控制,为晚期食管癌术后转移患者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实践参考。

  病例点评

  Q1:该患者于2020年12月确诊为食管鳞癌术后肝转移(Ⅳ期)。请您结合指南推荐及临床经验,谈一谈晚期食管癌术后转移患者的常用治疗策略有哪些?为本例患者制定方案时重点考虑了哪些因素?

  王锴教授:远处转移性食管癌患者的治疗需结合转移负荷、病理类型、分子标志物及患者体能状态进行个体化设计。根据2020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的Ⅰ级推荐,远处转移性食管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以系统化疗为主,核心方案为氟尿嘧啶类(如5-FU/替吉奥/卡培他滨)联合铂类或紫杉类。值得注意的是,基于ESCORT关键Ⅲ期研究结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于2020年批准卡瑞利珠单抗用于晚期食管鳞癌的二线治疗。该研究证实,相较于单纯化疗,卡瑞利珠单抗单药可显著降低患者29%的死亡风险(HR=0.71)[2]。本例患者肝转移病灶单发,病理类型为鳞癌,限于经济条件原因未行TMB、MSI等相关检测,评估体力状况良好,遂一线采取双药化疗的方案,免疫治疗作为二线选择。

  Q2:患者一线、二线、三线治疗方案各有不同,其中免疫治疗在二线开始启用,并在三线治疗中继续免疫再挑战。请您结合该患者各线治疗取得的PFS及相关获益,谈一下免疫治疗在该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优势?

  王锴教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化疗失败的晚期食管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对于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可选择卡瑞利珠单抗等PD-(L)1抑制剂作为二线治疗药物。此患者一线采用单纯化疗(白蛋白紫杉醇+替吉奥)获得13个月的PFS,虽优于传统化疗平均疗效水平,但未突破晚期患者的生存瓶颈。二线治疗果断采用化疗联合免疫方案,PFS达27个月,免疫维持阶段病情稳定长达22个月,提示该患者属于免疫治疗超长应答人群,与免疫治疗特有的"拖尾效应"相契合——免疫治疗一旦起效,可通过持续激活T细胞形成长期免疫记忆,即使后续进展,肿瘤生长速度也明显减缓。三线治疗采取强效化疗联合免疫再挑战,白蛋白紫杉醇可促进抗原呈递,奈达铂增强免疫原性死亡,重塑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应答。疗效达PR后,我们继续给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配合消融治疗,形成“局部摧毁+系统免疫激活+低毒维持”三联模式,目前PFS已达10个月且仍在持续获益。

  Q3:患者自肝转移后总OS已达51个月,其中卡瑞利珠单抗用药时长超32个月。请您结合最新公布的ESCORT-1st研究数据,对该患者目前取得的长生存获益做一下整体评价,并对后续治疗方案发表一下看法。

  王锴教授:该患者作为晚期食管鳞癌肝转移(Ⅳ期)病例,自2020年12月确诊肝转移后,通过序贯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实现OS达51个月的突破性获益,显著超越当前晚期食管癌治疗的生存预期,已接近部分局限期食管癌患者的预后水平。2024年ASCO公布的ESCORT-1st研究最终分析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的3年OS率为25.6%(化疗组仅12.8%)[1],而本例患者在二线才启用卡瑞利珠单抗,仍实现超4年生存,提示其属于免疫治疗中的“超长应答人群”。患者累计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超32个月,其中二线免疫维持阶段持续22个月疾病稳定,其核心机制在于免疫记忆细胞持续活化形成的“拖尾效应”。尽管肝转移通常预示极差预后,但该患者通过免疫联合化疗诱导PR后,适时联合局部消融术实现转移灶长期控制,体现了系统治疗与局部干预的协同价值。

  关于后续治疗策略,若出现局部进展(如肝脏新发病灶),可考虑立体定向放疗(SBRT)联合原免疫维持方案,但长期免疫治疗也可能增加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需注意相关指标的监测。若发生广泛进展,则应优先完善分子标志物检测,寻找新型靶向治疗机会,也可以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或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

  Q4:请您用一段话对该病例进行简单总结。

  王锴教授:该患者肝转移后获得了长达51个月的OS,治疗中卡瑞利珠单抗持续应用超32个月,是免疫联合治疗实现长期生存的典型食管癌病例。其诊疗核心在于:①二线免疫维持阶段深度利用免疫"拖尾效应"实现疾病长期稳定;②三线免疫再挑战取得成功,疗效再次达到PR,印证了免疫记忆的持续激活;③肝脏冷冻消融术精准破解局部耐药问题,与系统免疫治疗形成协同效应;④跨线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如增减化疗强度、把握局部干预时机),有效平衡了治疗效果与患者耐受性。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