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沉浸式互动体验创新红色文旅业态
□ 李兴兴
近年来,《跟着团长打县城》《重走支前路》等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项目通过情境重现、角色扮演、数字化展示等创新方式,将革命历史的挖掘研究与红色文化的展示传播相结合,为有效探索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新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不仅精准把握了旅游消费升级趋势,为游客提供了充满情绪价值的地方红色文化深度体验,也为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赋能红色资源保护与活化打开了新思路。基于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项目的发展现状,本文旨在探索其内在逻辑,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提升路径,为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沉浸式红色文旅开发的内在逻辑
沉浸式红色文旅的核心逻辑,在文化层面以文化认同为灵魂,在经济层面以产业升级为手段,在社会层面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赓续红色血脉为目标,三者互相联动,构成“精神—物质—制度”的闭环。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讲话中曾明确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沉浸式红色文旅体验项目承载着创造经济和文化效益的双重目标。其本质是通过技术赋能和叙事创新,实现“从观看到参与、从接收到共创”的转变,以游客“亲身参与”的方式,将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从教科书式的叙事转化为可感可触的体验式记忆,进而在极具真实感的互动式场景体验中实现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
就创作而言,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项目离不开丰厚红色文化资源的启迪与滋润,且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当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所获得不只是更加沉浸的旅游体验,更是内心深处被激发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以《跟着团长打县城》为例,随着“团长”一声令下,游客们拿着道具大刀、手枪,随着“八路军”冲进“县城”,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共同“抗战”的激情。这样的实景体验不仅有效激发了游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还借“攻打县城”胜利后集体宣读入党誓词的场景设置带领游客进一步凝聚情感,将分散的个体意志转化为集体归属,增强民族凝聚力。
就效果来看,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项目带动了革命老区“旅游+”模式的创新。当红色文旅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项目的开发能够有效激活当地各类红色文旅资源,并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和特色产品销售等方式提振区域经济、促进共同富裕。与此同时,由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项目进一步衍生出的剧本杀、VR游戏等文化产品,有助于推动“红色IP”全产业链开发,系统化彰显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夯实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基石。
严把体验品质关,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目前,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项目开发与运营已成为很多地方丰富旅游体验、强化品牌营销的重要着力点,并展现出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化效益。但也不免出现了一些过度娱乐化、年轻化表达的误区。部分体验项目还因过于偏重AR/VR等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对红色资源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的深度挖掘,甚至陷入了高昂的设备维护成本和内容更新滞后的双重压力。
对此,建议从项目可持续发展和长期运营的角度着手,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坚持严肃性和趣味性相统一,严把内容审核关,坚决守好剧本、台词、场景设计等环节的创作底线,务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红色基因传承的正向正行。二是强化“人本体验”设计。如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把握好技术为叙事服务原则,将AR/VR等技术主要运用于还原不可移动场景,重在以互动式的情景设计凝聚红色文化认同。三是创新运维管理模式。可采用政府和企业合作方式,由政府提供专项补贴用于设备维护,企业负责内容更新,以绩效协同的方式共同推进项目的可持续运维。也可尝试以校地合作的方式共育文旅新人才,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022AH010038〉阶段性成果)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