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解锁养老服务新质效

2025-08-02 00:06:14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网

  范丛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人。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服务需求呈现“总量激增、结构多元、质量升级”的特征。在此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服务成本、扩展覆盖范围、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为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动能。数字普惠金融对养老服务的驱动是通过技术赋能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既体现为对传统服务模式的成本重构与效率革新,也包含对老年群体金融需求的深度激活与广泛覆盖,更延伸至对养老全产业链的资本赋能与升级重构。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凭借技术革新,从成本结构与运行效率两方面系统优化养老金融服务,突破了传统模式的瓶颈。成本结构上,数字普惠金融依托移动支付与智能终端,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县域、乡村,降低实体网点的运营成本。例如,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完成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大大降低单笔认证成本。小额批量代发技术使每月数十元的基础养老金能精准触达千万低收入农户,打破传统银行因单笔金额较低而不愿服务的困局。运行效率方面,大数据风控模型能快速评估参保人的信用与偿付能力,让小额养老信贷审批时间从数日缩短至数小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能确保养老资金流转的透明可追溯,某试点地区通过分布式账本记录保费缴纳数据,有效提升了跨机构信息查询效率,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异地参保信息核对难的问题。智能投顾还能根据老年人的风险偏好自动配置养老理财组合,让普通民众也能享受到过去仅面向高净值人群的定制化服务。其次,数字普惠金融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精英化”壁垒,有效激活了老年群体的金融需求。在服务覆盖方面,针对农村及偏远地区老年群体的金融服务缺口,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延伸触达范围,为长尾群体提供基础金融支持,弥补了传统服务在地域和群体覆盖上的不足。在场景融合层面,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养老社区、医疗健康等场景,实现金融功能与养老服务的无缝衔接,提升服务的便捷性与适用性。在需求管理维度,借助数字工具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全面释放不同年龄阶段与需求层次的养老金融需求,充分挖掘老年群体的消费与投资潜力。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凭借资本优化配置与模式创新,有力推动了养老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升级,实现了经济赋能。在产业链整合层面,通过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医疗、消费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构建多元融合的养老服务生态体系,推动产业资源的高效联动与协同发展。在投资效率提升方面,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养老项目资金流向的透明化管理,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风险,增强资本对养老产业的投入意愿与配置精准度。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工具能够激活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推动银发经济规模扩张,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形成养老产业发展与经济提升的良性循环。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完善适老、友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则将养老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凸显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将数字普惠金融驱动养老服务的经济逻辑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需从技术应用、制度保障和场景落地三个维度构建系统性路径。在技术应用维度,需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场景的融合,推动智能终端在养老机构的普及,实现健康监测、需求响应与金融服务的无缝衔接。同时,优化适老化服务界面,简化操作流程、强化人机交互友好性,降低老年群体的使用门槛。例如,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推出的“岁悦长情”版手机银行App,通过大字体界面、视频问诊等功能提升适老化体验,为老年用户提供了更为贴心和精准的金融服务。此外,金融机构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可聚焦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需求,开发适配不同阶段的金融产品。其中,保险领域需推动长期护理与健康保障协同,理财领域应设计动态调整的资产配置方案,信托领域则可整合医疗、生活等多元服务资源,形成综合性养老金融解决方案。为增强养老金融服务的安全性,金融机构需依托先进的算法技术,在保障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对多维度信息的智能分析,通过交叉验证与动态监测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在技术层面筑牢养老金融服务的安全防线。在政策协同维度,要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养老服务的保障价值,需从制度层面构建完善的支撑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出台专门的养老金融发展规划,明确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框架与激励机制,可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建立兼具税收优惠与灵活管理特性的个人账户制度,为行业发展提供清晰指引。同时,推动政务数据与金融数据的跨部门共享,打破信息壁垒,整合社保、医疗等公共数据资源,构建统一的养老金融信用评价体系,为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应对金融机构的适老化改造提供针对性财政支持,包括线上服务平台的适老功能开发、线下服务网点的无障碍设施升级等,通过政策激励提升金融服务与老年群体的适配性,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为数字普惠金融融入养老服务体系扫清制度障碍。在服务场景创新维度,金融机构可积极打造沉浸式养老服务生态,通过将普惠金融服务深度嵌入各类养老场景,实现服务的便捷化与精准化。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金融机构可将智能终端嵌入养老场景,将养老金查询、理财咨询等基础服务融入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金融机构还可打通医保支付与商业保险的接口,构建“一站式”结算体系,简化老年人就医时的金融操作。针对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教育中心这类场景,可以开发融合金融知识与老年教育的特色课程,并借助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开教学,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运用金融工具。总之,多场景协同能使金融服务与养老需求紧密衔接,逐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网络。数字普惠金融有效重塑了养老服务的供给逻辑与产业生态,它既通过成本优化打破了传统服务的地域壁垒,让偏远地区的老人也能享受便捷金融服务,又借助需求释放银发经济潜力,推动着养老从“生存保障”向“品质生活”升级,更以产业赋能串联起医疗、消费、投资等多元场景,构建起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生态。这种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资源配置难题,更在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中,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注入了可持续的经济动能。未来,随着数字金融技术与养老场景的深度融合,数字普惠金融将进一步穿透年龄与地域的界限,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智能化服务中感受“金融温度”,实现养老服务从“普惠覆盖”到“精准适配”的质变。(作者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区域经济发展教研部讲师)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