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落地的零碳园区探索差异化之路

2025-08-02 00:07:04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网

  本报记者|白雪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风光氢储”全链条绿电体系,到福建省厦门象屿的港口物流低碳改造,零碳园区正从政策推动走向实践突破,各地通过能源转型、产业优化与技术创新探索差异化路径,形成可复制经验。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李轶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中坦言,零碳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面临技术、资金、标准等多种挑战,但技术创新会让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未来短中期聚焦智能微电网、长期瞄准CCUS(碳捕获和封存)等技术,降低园区碳排放。全国推进节奏持续加速“零碳园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它是经济转型的关键引擎,作为‘双碳’目标从宏观向具体落地的重要标志,通过能源优化、产业调整与技术创新,形成减排规模效应,有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李轶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竞争中,面对欧盟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零碳园区通过整合绿色供应链,可提供“绿钢”“零碳铝”等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从而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同时,零碳园区还是能源革命的重要载体,借助“绿电直供+源网荷储一体化”,能够有效破解新能源消纳错位问题,助力我国能源结构加速转型。李轶伟告诉本报记者:“国内零碳园区的推进节奏正在加速。”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求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已经确定,涵盖张家口市等25个城市和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个园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试点。工信部明确要求到2025年启动300个国家级经开区零碳园区创建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也明确提出在2025年将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并将其作为“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的重要抓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更是明确了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等八项重点任务,旨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有力支撑。地方特色与典型经验并行高质量建设零碳园区需在能源、产业、管理三方面协同发力,各地结合自身禀赋探索出差异化路径,一批典型案例已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李轶伟提出,在能源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共同推动“绿电直连”模式,旨在通过新能源直连模式,不直接接入公共电网,而是通过专用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直接供电,实现供给电量的清晰物理溯源。绿电直连项目的目标是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同时支持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深度脱碳。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绿电直连项目被明确定义为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供给绿电的模式,确保供给电量的清晰物理溯源。此外,相关政策还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为各类经营主体开辟了发展空间。在产业侧,要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加快传统产业脱碳。在管理侧,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碳排放监测与资源调度,提升园区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地方标准的差异化探索也为国家标准制定提供了实践基础。各地出台的地方标准各具特色,例如,内蒙古率先发布了全国首个《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地方标准,该标准全面涵盖了风光氢储技术体系及碳计量方法,为制定国家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福建东侨经开区则明确了分阶段降碳目标,并构建了“1+5”建设体系。典型案例的实践亮点尤为突出。李轶伟告诉本报记者,国内有不少零碳园区的典型案例,例如,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通过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成功构建了一个包含风能、太阳能、氢能和储能的全链条绿电体系。该体系实现了100%的绿电覆盖率,并且通过这一模式,该产业园已经实现了超过327万吨的累计碳减排。此外,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的“绿电直供+产业集聚”模式,为其他风光资源丰富的区域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利用屋顶光伏和储能电站实现绿电自给,结合设备全电化改造及数字化平台,降低物流运输环节碳排放,为港口物流园区提供可借鉴路径。成都巴莫科技工厂作为高耗能制造业代表,通过工艺革新与智能制造实现减碳,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光伏+储能+智能充电”网络,依托“能碳大脑”平台实现多能协同调度,创新绿色金融模式。李轶伟认为,这些成功案例的可复制之处在于它们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成“风光储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并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经济可持续性。“尽管零碳园区建设成效初显,但仍面临技术、资金、标准等多重挑战。”对此,李轶伟进一步解释,“技术上,储能成本占比高、循环寿命短,氢储能等新技术尚处于示范阶段;资金方面,零碳改造初期投入巨大,企业面临较重压力;标准层面,南北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地方标准不统一,增加了跨区域协同难度。”为应对这些挑战,在技术层面需加大研发投入,如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年技术攻关清单重点关注氢能、CCUS等;在资金方面,可推广无锡“拨改转”模式及发展绿色REITs融资;在标准上,要加快国家标准落地并建立第三方认证机制。技术创新与未来趋势明晰AI等数字化工具的出现,正在开创一个以AI驱动实体生产力的新时代,也可以赋能零碳产业园区的运营。“AI等数字化工具在零碳产业园区运营中逐渐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李轶伟介绍,比如桂林君泰福电气的AI碳管理平台,能够实时监测电、气、热数据并动态优化能耗,降低运维成本;宁德东侨经开区的零碳数字中枢整合“5G+AI”,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园区建设初期投资庞大,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成为零碳园区建设面临的关键挑战。“在零碳园区建设初期投资,可以通过提供银行绿色低息贷款以及地方政府政策支持这两种有效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以无锡“拨改转”试点为例,李轶伟介绍了该市将财政补贴转化为绿色项目的股权投资,这一策略成功吸引了社会资本的跟投,杠杆效应达到1此外,无锡市还实施了绿色信贷贴息政策,有效降低年利率至3%以下。2024年,无锡市落地超过20个相关项目,显著推动了零碳园区的建设。这些举措不仅在无锡市取得了成效,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零碳园区强调“绿电直供”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目前相关技术在不同地区的成熟度存在一定差异。李轶伟举例说,比如在鄂尔多斯、盐城等风光富集区已实现80%绿电覆盖,但中东部地区仍依赖电网调节。“源网荷储”方面,智能微电网已在江苏时代工厂得到应用,但全系统集成度尚显不足,仍需依赖传统电网进行支撑。谈及储能技术在零碳园区中的应用瓶颈,李轶伟认为在于锂电池储能成本占比较高,且循环寿命只有8~10年,熔盐储能、氢储能则还处于示范阶段。对此,他认为突破技术壁垒并降低成本依靠两方面:“一方面从技术上研发固态电池、液流电池提升寿命。值得关注的是,宁德时代计划于2027年量产相关产品。另一方面,在模式上采用共享储能电站,如采用厦门象屿模式,以此降低单园区投资压力。”“零碳园区吸引绿色低碳产业集聚,绿电优势就是一个关键因素。”李轶伟介绍,鄂尔多斯凭借其0.2元/度的低价绿电,成功吸引了包括宁德时代和远景科技在内的多家新能源企业落户,如远景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的现代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和电池超级工厂。同时,政策闭环也很重要,内蒙古自治区采用“标准+产业+金融”配套,企业入驻可获碳减排补贴及出口绿证。此外,集群效应也不能忽视,盐城射阳港零碳产业园聚焦“风电装备制造”,形成了全产业链生态,这些有力举措共同促进了绿色低碳产业的集聚与发展。展望未来,零碳园区的技术突破路径清晰,在李轶伟看来,短中期(2025~2030年)将聚焦智能微电网、分布式光伏AI优化调度、电氢协同储能等;长期(2030年后)则瞄准CCUS、可控核聚变应用等前沿领域。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