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计划 ECHO-U华声前腺丨免疫治疗新星,协同进阶策略,T细胞衔接器引领晚期前列腺癌治疗革命
为响应落实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相关部署,助力提升临床医疗机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的指导下,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于2021年12月正式启动“领航计划——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项目”(下称“领航计划”)。“ECHO-U华声前腺丨跟着国家队学前列腺癌诊疗系列交流项目”是“领航计划”重要的子项目之一,该项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的线上平台优势,以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政策为导向,以前列腺癌前沿研究和临床实践为切入点,每场会议均邀请国际和国内知名专家发表真知灼见,深度对话,共论前沿,共谋前列腺癌诊疗高质量发展的进阶路径。
本期会议聚焦于T细胞衔接器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前沿进展,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虞巍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欧洲科学院Johann De Bono教授作专题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董柏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峰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范宇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亿骁博士齐聚云端,聚焦前列腺癌T细胞衔接器靶点选择、毒性管理、联合疗法等关键议题各抒己见。现整理会议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会议精粹
主席致辞 领航新程
虞巍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领航计划作为国家卫健委指导下的重要举措,旨在以资源整合与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为中国医学创新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前列腺癌防治这一关键领域,“ECHO-U华声前腺丨跟着国家队学前列腺癌诊疗系列交流项目”作为领航计划的重要子项目,为提升我国前列腺癌诊疗水平提供了重要平台。面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在新型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的复杂异质性这一临床痛点,创新治疗手段的突破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时代命题。本次会议特聚焦T细胞衔接器这一革命性技术,通过前沿进展速递与热点对话,汇聚国内外智慧火花,共破诊疗困局,以期为中国前列腺癌防治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Johann De Bono教授:
T细胞衔接器治疗晚期前列腺癌
Johann De Bono教授分享讲题
Johann De Bono教授详细介绍了T细胞衔接器在晚期前列腺癌中的突破性进展。尽管PD-1/PD-L1抑制剂在部分肿瘤中表现优异,但在前列腺癌等“冷肿瘤”中效果有限。可喜的是,新一代T细胞衔接器通过靶向PSMA、STEAP1、KLK2等肿瘤相关抗原,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例如,靶向STEAP1的xaluritamig在I期临床试验中,高剂量组(≥0.75 mg)的PSA50和PSA90应答率分别达到59%和36%,RECIST评估的客观缓解率为41%。通过阶梯式给药和预处理方案,其安全性可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多为低级别且集中在治疗初期。
T细胞衔接器的分子结构日益复杂,通过调整CD3亲和力、结合白蛋白延长半衰期或采用抗原掩蔽技术(如VIR-5500的双重掩蔽设计),显著降低了CRS风险并提高了疗效。靶向KLK2的pasritamig在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42.4%的患者达到PSA50应答,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85个月。此外,生物标志物研究显示,肿瘤基因组背景(如PTEN缺失)可能影响T细胞衔接器的疗效,未来需进一步探索预测性标志物以优化患者选择。目前多项III期试验正在进行中,有望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总体而言,T细胞衔接器正在改变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模式,其独特的机制无需依赖MHC抗原呈递即可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尽管部分患者仍面临原发或获得性耐药问题,但通过多靶点联合、早期干预及生物标志物指导的个体化治疗,T细胞衔接器有望成为晚期前列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引领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进入全新的免疫治疗时代。
会议精粹
热点讨论
董柏君教授展开讨论
董柏君教授:以PSMA、STEAP1等靶点为导向的T细胞衔接器技术已从基础研究迈向临床转化阶段,为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带来了显著疗效。靶点筛选是T细胞衔接器技术的核心挑战。目前PSMA作为最成熟的靶点,已在临床前及Ⅰ期试验中验证其可行性,而STEAP1等新兴靶点同样展现出表达特异性与治疗潜力。靶点的选择需兼顾表达丰度、免疫效应激活能力及临床转化可能性,并关注多靶点协同策略。安全性方面,应注意在提升疗效的同时优化靶点-衔接器组合以降低免疫毒性。联合治疗方面,前列腺癌的本质仍是AR信号主导的实体肿瘤,T细胞衔接器与内分泌治疗、放疗甚至PARP抑制剂的联合,可能通过诱导基因组不稳定性和新抗原释放,增强免疫应答。因此,可以通过分子分型筛选最佳治疗方案,避免过度医疗,真正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
周峰教授展开讨论
周峰教授:过去数十年间,学界对AR通路的深度聚焦虽实现了治疗范式的数次跃迁,却也在客观上造成肿瘤微环境、T细胞及AR以外信号通路相关研究的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免疫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疗效表现。而今,T细胞衔接器通过靶向PSMA、STEAP1、KLK2等多抗原表位,逐步改善前列腺癌低免疫原性状态,为克服肿瘤免疫逃逸提供了新的干预路径。此外,T细胞衔接器与AR靶向药物的协同治疗具有重大临床价值,基础研究证实,这种联合策略不仅能增强PSMA等靶点的表达识别,更能显著改善肿瘤微环境抑制状态,有效解决T细胞浸润不足这一核心难题,有望突破既往PD-1/PD-L1单药应答率低的瓶颈。着眼未来,一方面,需对晚期前列腺癌淋巴结清扫的免疫学影响开展进一步评估,保留T细胞三级淋巴结构可能为T细胞衔接器疗效提供潜在增益;另一方面,应系统研究T细胞衔接器与放疗、PARP抑制剂及核素治疗等方案的联合模式,并在多组学标志物指导下探索“疗效-毒性-经济”的综合平衡。随着基础研究重心从AR通路转向肿瘤-免疫协同,中国学者必将在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时代以原创策略与高质量循证医学,引领全球前列腺癌免疫治疗新浪潮。
范宇教授、Johann De Bono教授展开讨论
范宇教授:Johann De Bono教授团队在European Urology发表的里程碑式研究,为CRPC的药物研发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我们团队也一直专注于CRPC患者的靶向治疗研究,并在B7H3 ADC药物的临床实践中已经观察到令人振奋的治疗效果。想请Johann De Bono教授分享一下对于“晚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靶点选择与组合策略”这一问题的思考。Johann De Bono教授:B7H3确为前列腺癌治疗的“高潜”靶点,在ADC、CAR-T等多个治疗平台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建议将B7H3与STEAP1等靶点联合使用,以获得更优的特异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肝转移及神经内分泌样CRPC因AR信号缺失导致上述抗原低表达,可借鉴近期发表在NEJM上DLL3 T细胞衔接器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数据,前瞻性布局DLL3等替代靶点。
虞巍教授、Johann De Bono教授展开讨论
虞巍教授以精准医学视角抛出一个关键议题,“在靶点表达明确的情况下,如何科学、灵活地选择T细胞衔接器、ADC药物或放射性配体治疗等不同治疗模式。”Johann De Bono教授:需要通过临床数据来指导治疗决策,此外,"序贯治疗"是当前值得考虑的治疗模式:先采用ADC药物进行肿瘤减容,再使用T细胞衔接器进行精准打击,最终实现部分患者的临床治愈。诚然,激素治疗可能影响T细胞功能,这一科学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结语
会议尾声,虞巍教授高度评价Johann De Bono教授分享的T细胞衔接器这一革命性治疗技术,该创新疗法不仅重构了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理论体系,更从根本上改写了这一疾病治疗的整体格局。随着这些突破性药物向激素敏感期、围手术期等更早期治疗阶段的推进,其与传统治疗模式的组合与序贯应用将开创前列腺癌治疗的新纪元,为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治愈希望。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联合方案的具体选择上,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达罗他胺凭借血脑屏障透过率低、药物相互作用少及安全性更优的优势,已成为与T细胞衔接器协同应用的理想拍档——临床前研究提示,达罗他胺可在持续深度抑制AR信号的同时,增强免疫效应细胞的肿瘤浸润与细胞毒性,从而放大T细胞衔接器的“精准制导”杀伤效应,且其良好的耐受性为长期联合治疗提供了坚实保障。期待未来持续开展此类具有战略意义的学术对话,并将以达罗他胺为代表的协同策略转化为临床实践,共同推动中国前列腺癌诊疗水平迈向世界前沿。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