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育破题农村低龄寄宿儿童抗逆力提升

2025-08-11 00:59:02 来源: 中国改革报

  □ 李霞

  农村低龄寄宿儿童是指户籍地在农村、年龄为6~10岁的一至三年级寄宿儿童。随着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低龄寄宿儿童数量逐渐增多,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在学校适应过程中面临情绪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等诸多挑战。农村低龄寄宿儿童的学校适应困境不仅威胁其当下学业成就与心理健康,更可能通过累积劣势效应影响其终身发展。

  抗逆力是个体在面对困境时能够积极应对、适应并实现良好发展的能力。从抗逆力视角研究农村低龄寄宿儿童学校适应问题,对于促进该群体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抗逆力提升的调试策略需跳出问题解决的单一视角,转向“潜能激活—生态赋能—韧性生长”的系统范式,通过个体能力培养、学校生态重构、家校社协同发力,最终实现儿童在认知、情感与社会层面的适应性跃迁,培育出真正穿透逆境的韧性力量。

  个体层面:潜能激活与抗逆力核心能力培养

  潜能激活是从内在动机到自我效能的激发。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成长日志等形式鼓励儿童记录每日成长点滴,识别个人兴趣、优势与挑战,深化自我认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自我形象。同时,也可以引导儿童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持续跟进,鼓励儿童将大目标分解为小任务,通过设立“成长币”等奖励系统,让儿童体验到努力带来的正向反馈,增强达成目标的内在动力并提升自我效能感。

  抗逆力核心能力培养包括: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帮助农村低龄寄宿儿童学会情绪识别与表达,使其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学校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儿童学会倾听、拥有同理心等有效沟通技巧,提升社会交往能力;通过组织集体活动,让儿童学会分工、协作与冲突解决,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计划,让农村低龄寄宿儿童学会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等,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独立能力,提升学校适应水平。

  家庭层面:资源识别与关系重构

  家庭不仅是儿童遭遇逆境的风险来源,也是建构抗逆力的重要资源库。农村低龄寄宿儿童的学校适应困境往往与家庭功能缺损密切相关,但家庭环境中也可能蕴藏着未被充分调动的支持性要素。农村家庭的亲属网络较为庞大,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亲属之间可以相互提供帮助和支持,如在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文化水平较高的亲属可以给予辅导,孩子在校身体不舒服时离学校近的亲属可以帮忙照顾,与亲属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社交机会,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农村低龄寄宿儿童抗逆力发展的重要支持,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给予他们足够关爱与支持,孩子在面对学校适应困境时就更有信心和勇气。父母要尽量增加与孩子的互动时间,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心理状态。父母在周末和节假日也要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共同参与家庭活动,增进亲子感情。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农村低龄寄宿儿童的抗逆力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应对。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采用平等、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孩子交流,避免使用命令式、指责式语言,要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也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期望,让孩子能够接受和理解。

  学校层面:师资培训与发展学校社工

  在师资培训方面,首先,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抗逆力相关培训,通过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让教师深入了解抗逆力对农村低龄寄宿儿童学校适应的重要意义,理解儿童在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反应机制并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其次,学校还要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识别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干预技巧,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让教师了解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成因,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由于目前每所学校一个心理教师的配置无法有效满足寄宿制学校师生的需求,由政府购买驻校社工服务或与高校合作引入学校社工志愿服务成为弥补心理教师不足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社工能够及时关注农村低龄寄宿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通过个案会谈、小组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其次,学校社工能够对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干预和矫正,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协作了解行为问题的成因,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再次,学校社工能够充当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更好促进家校沟通合作。

  社会层面:社区资源整合与社会力量协同

  农村社区文化氛围与社区支持网络对低龄寄宿儿童学校适应也有一定影响。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村低龄寄宿儿童创造良好成长环境,是回应其生存发展需求、构建全方位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举措,这一过程需以硬件设施完善为基础、软件活动赋能为核心、舆论宣传引导为助力。

  在设施建设方面,应聚焦“学习+娱乐”双重功能,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配备图书、玩具等设备,为儿童提供安全、便捷的学习娱乐场所。

  在活动组织方面,可依托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读书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既丰富了低龄寄宿儿童的课余生活,又能促进其社交参与。

  同时,要加大舆论宣传,通过媒体等宣传渠道使农村低龄寄宿儿童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营造关爱农村低龄寄宿儿童的良好舆论氛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社会支持。

  总之,只有以儿童需求为中心,结合农村社区实际,通过“设施—活动”双轮驱动、“舆论—资源”双向联动、“多主体—多维度”协同支持,才能为低龄寄宿儿童提供涵盖学习、娱乐、情感、社交等多维度的支持,创造安全、温暖、有活力的成长环境。

  【作者系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逆力视角下内蒙古农村牧区低龄寄宿儿童学校适应研究”(2022NDC157)研究成果】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