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新时代语文教育人才的“双核”能力
□ 刘建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语文教育作为传承文化基因、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其育人价值的实现高度依赖语文教师的思政素养与专业能力。语文师范生作为语文教师队伍的“预备军”,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与教学技能,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然而,当前的语文师范生培养存在“重技能轻素养”“思政与教学两张皮”等现象,导致部分师范生虽掌握教学技巧,却缺乏育人自觉。因此,探索二者的协同培养路径,既是落实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语文教育育人实效的关键举措。
思政素养指语文师范生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家国情怀、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是师范生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精神内核。教育教学能力是语文师范生从事语文教学的核心专业能力,涵盖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学情分析、文本解读、师生互动等实践技能,是师范生立足讲台的基础。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决定了思政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协同性。一方面,思政素养是教育教学能力的“灵魂”——语文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会通过文本解读、课堂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缺乏思政素养可能会使教学活动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授,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是思政素养的“载体”,只有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才能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语文教学,避免思政教育流于说教。
作为未来语文教育的践行者,语文师范生既要以扎实的教学能力传授知识,更要以深厚的思政素养引领学生成长。思政素养为教育教学注入价值内核,教育教学能力为思政教育提供实践载体,两者深度协同是培养合格语文教育人才的核心要求。对此,师范院校可采取以下举措培育兼具思政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的语文师范生。
构建“双线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导,推动思政课程与语文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培养语文素养扎实且思想情操高尚的语文师范生。课程作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主要载体,需打破思政课程自循环、专业课程自封闭的壁垒,形成思政线与语文专业线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课程格局。在思政课程方面,应立足语文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开发具有语文教育特色的思政课程模块。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设“文学作品中的法治精神”专题,结合《窦娥冤》《变色龙》等文学经典,分析法律意识与人文关怀的辩证关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融入“新时代文学中的家国情怀”内容,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世界》《山海情》等作品中感悟时代精神,使思政课程内容与语文专业学习相呼应。深挖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古代文学课程可通过《诗经》中的民本思想、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现当代文学教学可结合鲁迅作品的批判精神、路遥创作的奋斗主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学方法课程需要明确“思政融入”的方法论指导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价值内涵,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时代思考,使语文专业知识习得与思政素养培育同步进行。
打造“三维联动”的实践平台。实践是思政素养内化与教学能力外化的关键环节。师范院校可以通过构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服务三维联动的实践体系,为语文师范生提供实践场景,实现其思政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校内实训应聚焦思政教学的模拟演练。实施微格教学,开展教学技能竞赛,设置“红色经典文本教学”“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渗透”等主题,要求师范生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思政目标,在模拟授课中展现价值引领能力。同时,依托师范技能实训中心开发“思政素养融入语文教学”的情境训练模块,通过角色扮演、教学反思会等方式,让师范生在反复实践中把握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方式。建立校企(校)合作机制,遴选一批兼具思政教育特色和语文教学优势的中小学作为实习基地,安排师范生全程参与教学实践。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师范生完成“思政教学案例集”,根据教师点评和小组研讨成果,不断优化思政融入的教学策略。社会服务应拓展思政与教学能力的实践场域。可组织师范生参与“乡村振兴支教”“社区文化讲堂”等活动,在对基层群众实施语文辅导的同时,融入红色故事宣讲、传统文化传承等思政内容。通过社会服务,使师范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思政认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建立“双向赋能”的师资队伍。思政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协同培养,离不开思政教师与语文专业教师的深度协作。师范院校可通过协同备课、联合培训等方式,打破学科壁垒,鼓励思政教师与语文专业教师形成育人合力,确保协同育人实效。推进思政教师与语文专业教师的协同备课机制。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围绕“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主题开展集体备课,思政教师从价值引领的角度提出教学建议,如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突出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语文教师可结合文本特点设计思政融入路径,如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解读“礼法”思想,渗透法治观念。同时,建立“一课双师”制度,针对《论语》《红星照耀中国》等重点篇目,由思政教师和语文教师共同授课,前者侧重思想内涵解读,后者侧重文本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示范。此外,实施教师双向培训计划。组织思政教师参与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活动,通过旁听语文专业课程、参加语文教学研讨会等方式,使其熟悉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教学规律,避免思政融入过于生硬。安排语文专业教师参加思政素养提升培训,邀请思政教育专家讲解“大思政课”理念、德育原理等内容,指导其挖掘文本中的思政元素,掌握“润物无声”的融入技巧。师范院校还可建立师资激励机制,将协同备课、联合授课、跨学科研究等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在协同育人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鼓励其申报“思政与语文教学融合”相关教研课题,编写融合型教材或教学案例集,推动师资队伍协同共进。
完善“四维一体”的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监测协同培养效果、优化培养路径的重要保障。师范院校需多维度、多层面考察语文师范生思政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协同发展水平。知识维度聚焦师范生对思政与语文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笔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语文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点的把握。能力维度注重思政融入教学的实践成效。采用教学实践考核、模拟授课评价等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在教学设计中能否明确思政目标、在课堂实施中能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在教学反思中能否发现思政融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情感维度关注学生的思政认同与职业情怀。通过日常观察、访谈、自我陈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度、对语文教育育人使命的理解,以及在学习和实践中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师德师风等。行为维度强调思政素养的外化表现。师范院校需建立学生实践行为档案,记录其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服务中的具体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宣传活动、是否在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要求、是否在面对教学难题时展现责任担当等。
协同培养语文师范生的思政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不仅能为师范院校实行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更有助于培养既懂语文教学、又能担当育人使命的新时代语文教师,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师范院校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着力培养语文师范生学科专业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其思政素养的培育路径,以适应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打造更多可以引领语文教育发展的优秀人才。
(作者系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