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第二十一篇:2024年光伏检测认证发展情况
一、国内外光伏检测认证机构情况
国外主要检测认证机构包括:T V莱茵、T V南德、T V北德、DEKRA德凯、UL美华、CSA加美华、ITS天祥、SGS通标、VDE巍德谊。
国内主要检测机构包括:无锡市检验检测认证研究院(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简称“CPVT”、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太阳能光伏(电)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简称“CPTC”、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成都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质量检测中心、中检集团南方测试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光电产品检测中心、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泰尔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国内主要认证机构包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电能(北京)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国信认证无锡有限公司、上海英格尔认证有限公司。
二、国际光伏检测认证情况
光伏产品认证日趋全球化。光伏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商业化应用之初到迄今的全球范围流通,在统一的产品性及安全性标准之外,越来越多的受到目的国家能源政策甚至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也时刻发生调整和更新。
认证标准愈加完整及统一。一方面,基于认证的全球化,光伏认证标准趋于完整和统一。另一方面,近年来尽管全球地区和国家均出台各自的认证规范及当地产品标准,但是标准趋于统一。
非认证第三方可靠性保障需求增加。关注产品全周期的可靠性保证测试需求明显增加。以及全球买家在其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增加了额外的第三方过程保障要求呈现定制多样化及加严趋势。
第三方机构服务能力差异明显。不同的第三方机构有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说各国家和地区会相对偏向当地机构,例如中国的CQC、CTC、CGC在国内认证上更有优势,UL、CSA等会在北美更有优势,日本、韩国、印度也有自己相应的第三方机构。
第三方认证机构竞争日趋激烈。在中国市场上,认证的市场份额绝大部分是由TUV莱茵、南德、北德、VDE、德凯、UL、CSA、天祥、SGS等机构主导。随着每个认证机构追求体量的增长,造成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趋向于白热化,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单个认证费用的降低,认证服务时效性的提升,但是带来的不利因素就是检测质量下降。
三、国内光伏检测认证情况
企业CNAS实验室数量日益增多。光伏生产制造企业因新产品研发等有检测认证需求,以往多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近年约100家企业因自身实验室能力提升及成本考量申请CNAS实验室,诸多新产品研发试验可自主开展。
企业认证检测需求持续旺盛。光伏生产制造企业最初因产品出口产生认证检测需求,此为光伏认证最大需求。国内EPC、采购方等因融资授信等也有此需求,且“双碳”目标下需求仍旺盛。
光伏检测认证依据日益多元化,但仍以IEC标准为主。我国光伏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滞后致国内认证检测落后,近年行业协会及认证机构制定团体标准等被逐渐使用,但很多业主仍选国外认证机构用IEC标准。
国内外检测认证机构之间的采信合作日益增强。认证公司合作以互认为主,国际认证公司涉足光伏行业早、品牌历史久,国内认证机构采信其证书,但国际机构对国内证书未完全放开采信,目前采信集中在部分光伏组件认证项目,国内主要检测机构具备一测多证基础,随国内机构话语权提升,采信合作将增强。
四、检测认证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亟待提高检测认证依据的国际化水平。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国标多等同或修改采标IEC,自主标准少,且平均标龄长,部分国标采标已废止或修订,标准更新远落后技术发展,致部分领域无标或不适标,自主创新能力差影响国内检测认证机构话语权,需鼓励各方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以增强话语权。
国内光伏电站认证有待进一步提高。光伏电站质量验收评判分并网验收测试和认证,认证为市场自愿行为,多用于电站交易准备,需提交详细报告,目前多选择相对简单的验收测试,真正的电站认证少,认证需顺应市场发展提高自身水平。
国内认证机构品牌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我国光伏产业早期“三头在外”,国际检测认证公司早进入中国市场确立品牌地位,国内认证证书接受度整体不高,国内认证机构数量多但体量小、竞争力弱,企业检测认证需求仍多认可国外机构,国内机构需加强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