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进入“读秒时代”:多元技术破解文物身份密码,海关缉私与考古现场应用提速
华夏时报记者 王敬 北京报道
在文物保护领域,技术创新正成为突破传统局限的关键力量。面对文物鉴定与保护需求的精细化、高效化发展,特别是文物走私犯罪手段日益隐蔽化、集团化及技术化,传统单纯依赖专家经验的模式亟待补充与升级。
如今,从手持式XRF古陶瓷智能检测系统实现快速窑口断代,到高光谱成像技术通过分析不同物质的“光谱指纹”鉴别文物真伪,从人工智能复原马王堆丝织品的纹样细节,到便携式三维扫描为文物建立精准数字档案,一系列科技手段正以非破坏、高效率、高精度的特点,为文物保护注入新动能。这些技术的落地,既是对文物鉴定效率与精度需求的积极响应,更得益于《“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政策的持续推动。在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中,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正迈向更科学、更系统的新台阶。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传统鉴定依赖专家目鉴,尤其面对走私文物溯源难、批量鉴定效率低等问题时,人力成本高且标准难以统一。科技手段(如成分分析、AI图像比对)可快速筛查大量数据,但在材质老化痕迹、文化背景解读等复杂场景中仍需专家经验。
政策红利催生文物科技加速跑
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为文物科技的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政策层面。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首次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2023年11月,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开创性地将科技创新政策全面引入文博领域,极大地拓展了文物科技的发展空间。2025年,国家文物局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探索科技鉴定关键技术试点应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文物科技领域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一大应用场景即文物鉴定。近日,山东省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平台发布的中标公告显示,全国六大文物鉴定中心之一的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完成了一项重要采购——引入手持式XRF古陶瓷智能检测系统。
该检测系统通过数字化大数据、智能云计算在线分析可快速解决古陶瓷的窑口及断代;具有无损检测、便携、快速、检测参考数据链条完整、应用场景广泛的特点,是一种快速的、非破坏式的物质检测方法,可以为田野考古、墓葬、沉船、生活遗址、博物馆征集、海关文物缉私等古陶瓷年代及窑口断代提供证据。
与此同时,更多技术正加入文物保护的“科技矩阵”。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发的高光谱成像技术,通过大幅面文物高光谱成像系统与分析软件,可在380纳米—2500纳米光谱范围内快速获取2米×2米幅面文物的光谱信息,凭借不同物质的光谱“指纹”,精准鉴别文物真伪并分析材质;该研究院相关团队自主研发的便携式文物彩色三维扫描技术,通过软硬件系统与高精度采集设备,构建起文物数字资源快速采集体系,让三维模型获取更精准。湖南博物院则推出“湖南马王堆丝织文物智能数字仿真复原”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构建西汉直裾印花敷彩纱丝绵袍数字孪生模型,通过多模态数据训练让AI生成匹配文物风格的纹样,结合实物动捕技术模拟动态质感,为研究织造印染工艺提供全新视角。
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建立在深厚的科研基础之上。以古陶瓷检测为例,其背后是覆盖130余处唐代至明清知名窑址的主微量元素数据的古陶瓷釉面成考古、墓葬、沉船、生活遗址、博份大数据库。其算法通过海量的数据,系统能够准确识别每件古陶瓷的“身份密码”,只有当被检测瓷器与数据库中的参考标本在关键特征参数上达到98%以上的吻合度时,系统才会做出真品判定。值得注意的是,继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率先采用该古陶瓷溯源检测设备与系统后,山东省的跟进意味着全国已有两大权威文物鉴定中心、辐射十省区采用这一科技手段,推动科技鉴定从实验室走向实战。
手持式XRF古陶瓷智能检测系统研发公司北京壹据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俊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考古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解决文物鉴定难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借助这些前沿技术,能够构建起庞大而精准的文物信息数据库,将海量的古陶瓷标本釉面成分数据及年代釉色,等关键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与深度分析。通过设备检测,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文物的各项特征数据,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为文物鉴定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技术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记者了解到,在北京金中都遗址、陕西富平银钩遗址、上海长江口二号沉船等考古现场,手持式XRF古陶瓷智能检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出土瓷器的快速鉴定。
多名从事文保工作的专业人士都向本报记者表示,传统鉴定需要将样本送回实验室,现在只需携带五斤重的设备到现场,无损检测后基本一分钟就能等到结果,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而在海关缉私一线,技术的紧迫性更为突出。当前,我国文物走私现状呈现出复杂且严峻的态势。已从过去的个体零散作案演变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黑色产业链。这一产业链条完整覆盖盗掘、运输、倒卖和走私出境等全环节,犯罪手段日趋隐蔽化、集团化和技术化。尽管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并深化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文物走私犯罪仍对文物保护工作构成持续威胁。
前不久,文锦渡海关在出口货运渠道查获禁止出境一般文物4件,为清代瓷器;今年1月,广州海关在广州琶洲港澳客运口岸旅检渠道查获旅客违规携带文物出境,现场查获民国时期银币525枚;2024年底,天津保税区海关更是查获明清文物65件,主要包括茶壶、瓷罐等陶瓷器具,经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鉴定,为国家禁止出境文物。
有不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在最近几年查获的文物走私案件中,80%以上以邮递、旅检和快件渠道案件为主。
“文物鉴定作为守护文物的第一道关卡,其精准性直接影响着文物的历史价值判定、文化传承方向,更关乎国家对文化瑰宝的保护决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国家文化战略的基石。”陈俊华表示,特别在海关文物执法方面,全国海关站点众多,文物鉴定专家数量却极为有限,难以实现对每个海关岗位的全面覆盖。这一人力缺口,使得海关在面对海量的进出境物品时,对文物的甄别显得力不从心,给文物非法出境留下了可乘之机。
前述业内人士建议,文物、海关部门需要不断改革,一方面要从对进出境旅客携带物品的检查,延伸到对邮递、海陆空托运等各种运输途径的实时监控;另一方面要通过采用高科技检测仪器和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快速、精准检测,守住国门,打击文物走私犯罪。
科技并非要取代专家,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未来,科技手段与专家经验应形成深度协同的鉴定模式。科技手段作为“先锋”,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对文物进行初步筛查和定量分析,快速获取文物的客观信息,为专家鉴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专家则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科技分析结果进行解读和综合判断,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出全面、准确的鉴定结论。
“同时,通过建立科技与专家互动的反馈机制,不断优化科技分析方法和专家鉴定标准,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文物鉴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推动文物鉴定事业迈向新台阶。”袁帅指出。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