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学子突破农业废弃物转化“卡脖子”技术, 8亿吨“生态包袱”变身“致富黄金”

2025-08-15 18:34:11 来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金色的稻田旁,秸秆垛静静堆放。曾几何时,它们是农民最头疼的废弃物——焚烧会污染,堆放又占地。如今,它们在一群青年的手里,被赋予了新的名字:“液体黄金”。这群来自广西大学的青年,有一个锐意勃发的团队名字——“肥同寻长”。他们带着书本里的知识,也带着心里的信念,用四年时间,回答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之问。

  从村口的烟火气,到实验室的灯火通明

  “真正了解乡村,是从走进田埂的那一刻开始的。”项目负责人罗雅丹说。2019年,团队第一次下乡调研,正值玉米收获季。田埂上,农民正点燃秸秆,一阵阵浓烟呛得人流泪。有人摇头叹气:“烧了污染,不烧又没用。”那一刻,罗雅丹和队员们心里萌生了一个信念——要用科技,为农民找到出路。他们走过广西16个村庄,敲开150余户农家的门;他们在田间蹲下身,看土地的裂纹,闻腐殖的气息,也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推翻一次次失败的配方。因为他们相信,科研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更该是田埂上农民的笑脸。

  这场变革始于广西大学的一间实验室。该校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博士生罗雅丹带领“肥同寻长”团队,历经600余次失败,成功研发出三元深共晶溶剂仿生催化体系,突破秸秆资源化利用三大技术瓶颈:

  1.提取率从50%飙升至90%——24小时高效转化,破解堆肥误农时难题;

  2.腐殖酸含量达行业150%——接枝共聚技术增益氮磷钾元素;

  3.肥效利用率提升27%——可依土壤土质精准定制配方。

  三大突破:科技让秸秆重生

  四年的攻关、600余次实验,换来了三项原创技术突破:精准切割秸秆结构:三元深共晶仿生催化体系让腐殖酸提取率从50%跃升至90%;营养元素协同增益:接枝共聚技术让氮、磷、钾、硫含量超行业标准34.5%;改善相溶性与肥效:配位竞争诱导效应让肥效利用率提升27%,腐殖酸含量高出行业平均150%。这一瓶瓶腐殖酸水溶肥,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液体黄金”。

  数字背后的温度:乡村正在改变

  创新不仅在技术,更在模式。团队首创“以秸秆换肥”模式——农民交出废弃秸秆,就能换回优质肥料,让废物变资源,资源促增收。百色念色村,玉米种植户黄阿婆算了一笔账:“以前雇人运秸秆每亩花200元,现在白得肥料还倒赚602元”!河池拉并村,200亩甘蔗地因为新肥料长得更粗更甜,全村总增收32万元。村里的年轻人第一次觉得——“种地,也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来宾土办村,300亩水稻颗粒饱满,增收23万元,更带动军田村甘蔗每亩增收1400元。稻田旁,孩子们追逐嬉闹,笑声盖过了打谷机的轰鸣。这些温暖的改变,不只是数字,更是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模样。

  红旅精神:把青春写在土地上

  “我们明白,青年不只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土地。”项目成员罗雅丹动情地说,“如果技术不能惠农,它就没有灵魂。”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们四年来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书写实践的真实写照。在炎热的午后,他们蹲在田边,与村民一起翻晒秸秆;在夜深的实验室里,他们一次次尝试,只为让腐殖酸提取率再高一点、农民的收成再多一些。他们把科研的边界,从试管延伸到山野,把创新的价值,从论文投向土地。他们走进村庄,看见的不只是破败的屋檐、沉默的老人,更是那一双双期待改变的眼睛,那一块块渴望复苏的土地。真正的价值,不在领奖台上,而在一声“这肥真好用”的肯定里;不在实验室的灯光下,而在一季丰收、一张笑脸里。在这片被先辈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上,他们用技术传承信仰,用汗水接续使命。青春,原来可以这样被使用——不是轰轰烈烈地燃烧,而是像水一样,渗进田垄,润物无声。他们相信:只要青年愿意走进乡村,科技就不会遥远;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

  在泥土最深处,红色的种子已然发芽,开出一片绿色的希望。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金田股份
  • 卧龙电驱
  • 飞龙股份
  • 中电鑫龙
  • 华胜天成
  • 英维克
  • 大元泵业
  • 金发科技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