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助力精准医学发展
有这样一群医生,他们不仅精研本专科的业务,还深耕其他专科的知识,成为打破学科边界的“多面手”。他们是“跨界医者”,融汇不同医学专科之长,创新诊疗实践,以多元方法疗愈患者。
正值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和您一起,听听他们的“跨界”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为患者揪出病因“开关”,是医者最深的慰藉
杨永峰教授是国内著名的肝病临床病理专家,精通于肝病病理和临床诊断。他与肝脏疾病打交道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积淀让他深知破解疑难肝病的关键在于揪出真正的“病根”,才能准确按下那个亟待关闭的致病“开关”。
2013年,杨永峰将目光投向了病理学领域。他坚信,这门揭示微观世界真相的学科正是解码复杂肝病的“关键钥匙”,复杂性的肝病恰恰需要临床和病理的紧密结合。很多医生会将临床医学和病理理解为分得比较开的两个专业,但杨永峰却不这么认为。“病理医生对病理形态了解得非常详细,但结合临床复杂病例,这不是他们的优势。而对于大部分临床医生而言,病理知识可能局限于本科的学习,日常生活中会逐渐淡化。”因此,他立志学习病理、学好病理,从病人的需求出发,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2015年初,一名二十多岁很年轻的患者来到我的门诊求助。他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反反复复地经历肝功能异常,有时候指标很差,但是找不到病因。”杨永峰回忆,彼时有了学习病理学的基础,他果断为患者做了肝穿刺病理检查,在确诊后及时给予了针对性治疗,后续病情恢复得非常稳定。这也是杨永峰通过病理诊断的第一名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人,“印象非常深刻,也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他强调,作为从事肝病专业临床的医生,要做到“懂一点”病理,才能更好的把病理和临床有机结合。一方面,把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学习更多的肝脏病理知识。与此同时,勤于和病理医生沟通,方能发挥肝组织活检在病因诊断方面的最大作用。
“医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直努力,一直学习,一直勇攀医学高峰。”杨永峰感叹道。
数智赋能,解锁了全新的解题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2020年起,张向荣所在的南京市第二医院研究团队便积极开展对肺结核影像的标注、识别和算法构建工作。通过对5万多张肺结核典型影像的深入研究,开发了“肺结核辅助诊断系统”,并取得相关软件著作权3项。
谈及何时埋下了这颗珍贵的“种子”,张向荣回忆,“2017年与一位在电信研究院工作的老同学交流时,得知他们的团队在图像识别的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且希望探索在结核病影像识别中的应用潜力,这也让我深受吸引。”如今,在“肺结核辅助诊断系统”基础上,其所在团队进一步通过算法优化和软硬件配置,完成了“肺结核计算机断层扫描(CT)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平台搭建,并最终实现了系统的临床应用。
张向荣告诉记者,原先,面对一张复杂肺结核患者的CT片子,传统阅片通常依赖经验来判断病灶的形态、范围以及动态变化,耗时且主观性强。“现在我们能够迅速精准地量化病灶体积,识别出微小的影像组学特征,甚至能够通过这些特征预测出活性或者耐药的趋势。”在他看来,这就好比拥有了一台超级精密的显微镜和分析仪,帮助医生对病情的把握从宏观定性走向微观定量,使得诊断依据更加坚实。
值得一提的是,有了人工智能的助力,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也更加直观且富有说服力,能更好化解患者的焦虑。“过去通常靠抽象的描述或者手绘示意图,现在我们可以调出人工智能分析以后的可视化结果并形成量化报告。”
“掌握并且融汇多领域的技能,方能开创未来。”张向荣直言,拥抱更新的解题能力后,让自己和团队都得以用更加创新的姿态应对结核病防治中的难题,真正推动诊疗水平的提升。
急诊科更需要破译“毒码”的智者
2007年,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孙昊成为了该校历史上第一位推荐免试的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为什么选急诊?因为我感兴趣的中毒病人就在这里。”追溯这份热忱的源头,课堂上老师分享的一例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的抢救病例至今令她记忆犹新。她与急诊及毒理学的结缘,正始于此。
在急诊科,面对车祸伤员、外伤病患、突发急症等形形色色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具备多样化的应急处置能力。而其中,中毒患者尤为特殊。急诊科需要冲锋的勇士,更需要破译“毒码”的智者。中毒患者的病因隐匿、病情复杂多变,对精准识别和快速解毒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孙昊多年来坚持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两条腿走路”,在急诊一线积累中毒救治经验的同时持续追踪国际前沿进展,精进毒理学造诣。2024年,南京鼓楼医院急诊医学科创造了一项全球关注的救治奇迹:成功挽救了因意外暴露于剧毒农药虫螨腈而命悬一线的一家五口。孙昊直言,虫螨腈中毒在现有的临床经验和临床证据中,患者死亡风险极高。
而该群体病例的抢救成功,正得益于以孙昊为代表的江苏省中毒救治体系的领先实力,依托对于敏锐的临床中毒“特征指纹”识别、快速的毒物检测能力与精准的解毒方案决策机制,团队为患者赢得了生机。最终,这个家庭不仅获救更实现了康复,成为全球首例证据充分的虫螨腈中毒精准救治下的幸存者。这让孙昊备受鼓舞。“如今,我们建立了数据丰富的中毒患者大型队列研究。这使我们能够依托本土人群数据,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毒研究,而非沿用既往普遍认为的单一模式化治疗方案。我们现在有能力和机会做减法,去探索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当了15年急诊大夫,孙昊坦言这份工作异常辛苦,强度高且易引发职业倦怠。但为何仍有医学生选择成为医生,并在急诊医学领域生根发芽?在孙昊看来,这得益于能够获得非常快速的职业成就感。“当你争分夺秒挽救生命时,这种成就感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我想这正是一代代急诊人,包括从事临床毒理学研究的医生,能够坚守岗位、不懈拼搏的根本动力所在。”
中西医结合,传递正确生活态度
2021年10月开诊以来,胡亮的黑眼圈门诊就诊需求持续旺盛,一号难求,相关话题更一度登上网络热搜。胡亮观察到,求诊者中,有人驱车10小时前来,只为确认自己的黑眼圈是否还有改善空间;也有人坚持每月一次跨省搭乘高铁前来治疗。来自安徽、河北、上海等全国各地的求美者络绎不绝。
“临床上常见的‘血管型黑眼圈’,在年轻人中占比高达95%。我发现这类患者普遍存在两个特点,一是焦虑情绪,二是不良生活习惯。”胡亮坦言,针对这类黑眼圈,虽然医学治疗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往往难以持久,容易复发。“因此我与中医团队合作,研发出一种融合了中医养生茶与西医微针眼贴的新产品,能够缓解并预防黑眼圈。”胡亮介绍,该研发基于中西医结合理念,旨在解决传统治疗方式存在的不确定性、有创性及操作不便等问题。他更强调,其核心理念在于向患者传递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心态,才是对抗黑眼圈的治本之道。
“解决患者最切实的问题。”在胡亮看来,这是作为医者其职业生涯最大的收获,也是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方向。他常说,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唯有如此,在临床沟通中才能真正理解患者的想法、焦虑与诉求。理解了这些,才能建立更有效的沟通,从而切实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