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尔曼郑随兵:制造机器人不是为了“造人”,而是能在具体场景干活的工具
近日,随着WRC、机器人运动会的召开,关于“机器人”的众多话题,再次引发了行业的热烈探讨,如“机器人什么时候可以走入日常生活”、“机器人可以替代哪些行业的工作”等,既让大家期待又让大家担心。
正好借由石景山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开放日活动,速途网受邀参观了石景山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并对该中心的负责人、睿尔曼创始人郑随兵进行了采访,对于大家关注的机器人相关问题,他做了详细的解读。
从实验室走入日常生活机器人还需要多久
速途网在参观石景山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的时候,发现机器人旁边都会有一个真人,而像家政清洁、传送带零件分拣、折叠衣服等,正是这些真人场景化的大量数据采集,才有了可以实际应用的动作。“这些场景化的动作应用,按照行业的标准,如机器人叠毛巾或者是做清洁等,至少需要1万小时的真机数据,在真机数据基础上再去做强化,再强化出来2万、3万小时的数据量,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动作应用。”郑随兵如是说。
而具身智能想要落地,第一步一定是没有智能,在没有智能的情况下,或者说完全有人、没有智能的情况下,机器人还能海量地应用起来,在应用起来的过程中,不断地去给它叠加、去附加智能,更好的去用起来。
第二步,能够辅助人去实现半自主。在两到三年的时间会产生很多半自主的,人去跟机器人配合足够简单的东西,如L2,L3级别的这些辅助驾驶,五年的时间,会产生像L4,L5这样能够完全自动驾驶的,或者说足够智能的机器人。
而这个阶段先用的,一定是有刚性需求的这些行业,先从L0走到L5这一步,然后一些没有太多需求的这些场景,可能会比这个场景滞后一到两年。
再下一步,则是真正叫走入生活的状态。所以具身智能真正走入生活需要三步,如果单论一个机器人走入生活,我觉着已经来了,2025年将是机器人走入生活的元年。
机器人优先进入的场景:一定是从业工种人数最多的
对于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选取场景的逻辑,郑随兵则表示,我们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选取场景的逻辑,是先在用工难、用工荒的地方,比如医疗废弃物,一些危险的、对人有毒有害的,或者是一些养殖、农牧这些环节里边对人的要求很高的工作。
这个可以直接参考人社局里从业工种人数最多的,从业人数最多的现在是没有被机器人替代,在这个基础上再看对人体有危害的这些场景,或者对人的学历,对人的性别、年龄有要求的,这些高附加值的场景是优先去落地应用的。
所以训练数据的这些场景也是分阶段的,机器人落地就像自动驾驶一样,首先有了L0才有可能有1、2、3、4、5这些事情。L0是什么?就是要有大量的汽车在生活中去用,用的过程中,我们花钱买了车,本身这事就满足出行的要求,就能产生价值。在产生价值的基础上再不断地去获取应用数据,有了这些应用数据,再更好地去辅助驾驶,才有了L2辅助驾驶。之后会有更海量的数据,就会有更多的智能,可能就会到L3,慢慢随着应用可能会到L4这么一个过程,这是具身智能走下去的唯一一条通路。
数据采集中心的质量标准:能卖钱卖高价
对于行业里面大家都在建训练场,但是各建各的,采集了这么多数据,能不能通用?郑随兵则表示,真正的高价值数据,一个是数据本身的质量高,模型公司都能直接运用起来。第二个代表高价值的是,卖的数据价格非常高。
虽然现在国内有很多数据中心也在采集数据,但是他们大部分都是自用,并不能实现高价销售,根本没有把整体商业做闭环。而睿尔曼的数据除了给自研的机器人以及国内的合作伙伴,也在做数据出口,而且在海内外应用量都会比较大,包括大家所熟知的OpenAI、DeepMind、Skild AI等。
而石景山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的定位,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共性的基础平台,也作为一个国际化的技术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里边不限于睿尔曼的产品,但是这有一个特点,就是睿尔曼本身的市场占有率足够高,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采出来的数据能够卖出去。
而采集的数据真正高价卖出去,则可以负担训练场采集、场地各方面的成本,这件事不是亏的,才能保证训练场持续健康的运营下去。
大家都做大模型和上游 硬件是否重要?
在谈及行业里面大家都在积极做模型、大脑、交互或运控,对于“做硬件到底重不重要”?郑随兵则表示,很多人都做一个me too的事情,别人能干,我也能干,所以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我们看到大量雷同的,光跑步机器人都是长得都差不多的。
很多机器人只能挥挥手,干不了活,如何追求更高?比如身体能够有更高的性能,如负载自重比,甚至是一些特性的参数,比如精度、一致性、力控、皮肤,这些东西是走入生活非常重要的硬件环节,只是现阶段大家在基于一些开源的方案上,都在跳舞秀demo。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硬件好像没有什么,但是真正把机器人应用在生活的各个场景里边,对硬件的质量、一致性各方面又会有很高的要求。
真正让机器人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社会价值
最后在介绍睿尔曼发展具身智能和机器人训练场这一项目时,郑随兵表示,首次投入的108台的机器人是种子,一台机器一天24小时,采集的数据量其实也是非常有限的,而真正的具身智能去应用的时候,数据反而是海量的。
所以接下来睿尔曼会两条腿走路,训练场的108台在今年会扩到500台,然后在这个训练需求的基础上,会把机器人用到各个应用场景里边去,在场景里边去用的过程中采集更多更真实的数据,这个才叫稀有的,稀缺资源。
预计到明年,睿尔曼会到5万台的整机的一个产能。
在郑随兵看来,我们今天造机器人一定不是为了造一个人,而是真正的在具体场景能干活的这么一个工具。
睿尔曼文化的第一句话叫:价值驱动。所做的这个事情如果不是为了产生真正的让机器人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社会价值,我们就都不做。我们真的是去做变革这个时代,让机器人真正走入生活,去用起来这件事。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