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母细胞瘤最新研究进展:揭示不同亲和力的GD2单抗的抗肿瘤效应及其与TMDD的关系
近日,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医学院Holger N. Lode教授及其团队在国际期刊Cancers上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Affinity Affects the Functional Potency of Anti-GD2 Antibodies by Target-Mediated Drug Disposition”。本研究采用神经母细胞瘤三维球体模型,系统阐明了两种不同亲和力的GD2单抗——中等亲和力抗体达妥昔单抗β(DB)和高亲和力抗体那西妥单抗(NAXI)在抗肿瘤效应中的功能性差异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在临床相关浓度范围内,DB表现出优于NAXI的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该差异可能与NAXI具有更强的靶点介导的药物处置(TMDD)效应相关,具体机制包括NAXI结合力更易受死亡肿瘤细胞和可溶性GD2(sGD2)的影响而降低,且更易被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内化降解。
研究背景
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靶向GD2的单克隆抗体(mAbs)被证实可有效治疗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目前全球已有三种抗GD2单抗获得批准并被应用于临床,包括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DB)和那西妥单抗(NAXI)。达妥昔单抗和DB具有相同的ch14.18蛋白序列,同属人/鼠嵌合抗体,但糖基化结构不同。NAXI则是由鼠源性3F8单抗改造而来的人源化抗GD2单抗。这三种药物同为人源IgG1亚型,其主要的区别在于对GD2抗原的结合能力不同,DB 表现为中等亲和力,NAXI表现高亲和力。
既往研究发现,高亲和力mAbs可能以二价形式与靶标结合,从而降低了每个抗原可用的抗体数量,而具有较快解离率的中等亲和力mAbs可能以单价形式与靶标结合,从而增加靶细胞上的Fc密度,发挥更强的免疫效应。此外,mAbs还可能受抗原沉降效应的影响,也称之为靶点介导的药物处置(TMDD)作用,即当mAbs与大量靶抗原强烈结合时,抗体-抗原复合物会在细胞内快速内化和降解,此时,高亲和力的mAbs可表现出非线性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尤其是低剂量时可在体循环中快速被清除。
当前尚无头对头直接比较DB和NAXI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中临床疗效差异的研究,已报道的临床研究中因纳入的患者人群不同,使得现有研究数据也不具备可比性。为此,本研究构建了不同GD2表达水平下的神经母细胞瘤三维球体模型,评估DB和NAXI这两种抗体的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CDC),以及其结合亲和力对疗效的影响及其与TMDD的关系。
研究设计
本研究建立6种不同GD2表达水平的神经母细胞瘤三维球体模型,以表达近红外荧光蛋白(iRFP-680)作为活细胞标志。采用长期活细胞成像法,基于DB和NAXI不同的抗体浓度条件,分别评估两者的ADCC和CDC效应,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活性。在TMDD机制探索方面,分析DB和NAXI与死亡肿瘤细胞、sGD2结合的特性,评估两者在肿瘤细胞及免疫细胞中内化的程度,并探索sGD2对两者ADCC效应的影响。
01
神经母细胞瘤三维球体模型的构建与活力测定
在标准细胞培养条件下(37℃,5%CO2),培养6种不同GD2表达水平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包括LAN-1、CHLA-20、COG-440、SHEP-2、SK-N-SH和COG-N-519细胞模型。通过慢病毒转导,使得细胞系稳定表达iRFP-680作为活细胞标志。随后,将3000个表达iRFP-680的肿瘤细胞加入384孔超低吸附球体微孔板,以150 g的离心力离心10 min后,在细胞培养条件下培养72 h,形成肿瘤球体模型。
使用活细胞分析系统,每8 h采集一次图像。肿瘤球体的细胞活力(%)定义为,各时间点的肿瘤球体模型荧光强度与基线(0小时)荧光强度的比值。以曲线下面积(AUC)量化抗肿瘤效果,计算公式为:AUC(%*h)=[(时间点1活力+时间点2活力)/2]×(时间点2-时间点1)。
02
ADCC和CDC效应下的活细胞活力测定
ADCC效应下的肿瘤球体模型活细胞活力测定:分别将75000个效应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或10-5~1 μg/ml浓度梯度(覆盖临床相关浓度)的DB/NAXI加入肿瘤球体模型,形成ADCC体系,培养168 h(7天),监测活细胞活力。其中,仅加入PBMCs的肿瘤球体模型(非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ICC)为对照组。
CDC效应下的肿瘤球体模型活细胞活力测定:使用12.5%活性人血清替代PBMCs,作为补体来源,其余方法同ADCC效应下的活细胞活力测定。其中,仅加入12.5%活性人血清的肿瘤球体模型(非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IC)为对照组。
钙黄绿素-AM测定法评估二维(2D)肿瘤模型的CDC效应:将2500个/孔的LAN-1和CHLA-20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用钙黄绿素-AM染色,随后与0.01~1 μg/ml梯度浓度的DB/NAXI或12.5%热灭活人血清(阴性对照,CIC)孵育4 h。孵育结束后,通过测量上清液中的(即肿瘤细胞裂解后释放游离的)钙黄绿素荧光强度(激发波长495 nm,发射波长515 nm),来量化细胞毒性。
评估可溶性靶抗原对ADCC效应的影响:基于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报告的sGD2浓度水平(中位数100 nM,最大值1000 nM),在ADCC体系中额外加入100 nM和1000 nM sGD2(模拟高危患者血浆水平),并以存活率曲线下面积(%*h)量化肿瘤细胞杀伤效果。
03
DB/NAXI与靶向非活性肿瘤细胞预孵育后的结合力评估
为了比较NAXI和DB的解离速率特征,本研究将这两种抗体(0.001~10 μg/ml)与GD2阳性的非活性肿瘤细胞(0.5×10-6/ml)在1000 μl反应体系中4℃孵育60 min,随后离心,取含有未结合抗体的上清液用于活细胞染色(0.5×10-6/ml,20 min,4℃,标记为样本1)。同时,取0.5×10-6/ml活细胞直接用于相同浓度梯度(0.001~10 μg/ml)的NAXI/DB染色(20 min,4℃,标记为样本2)。
染色完成后,用洗涤缓冲液清洗细胞,随后加入Alexa Fluor偶联二抗(抗人IgG1)4℃避光孵育20 min。再次洗涤后,将细胞重悬于洗涤缓冲液中,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GD2的几何平均荧光强度(gMFI),以检测残余抗体与活细胞的结合情况。以仅加入二抗的肿瘤细胞和未染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
荧光强度损失倍数的计算公式为:荧光强度损失倍数=活细胞直接染色gMFI(样本2)/非活性肿瘤细胞预孵育后的上清液染色gMFI(样本1)。
04
评估sGD2对DB/NAXI的结合活性影响
为评估NAXI和DB抗体在sGD2存在下的解离特征,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竞争性结合实验。首先将NAXI和DB抗体用洗涤缓冲液稀释至0.001~1 μg/ml浓度范围,同时将GD2用甲醇配制成10 nM、100 nM和1000 nM三个浓度梯度,分别模拟健康对照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中位浓度和最大浓度水平。实验设置3组对照:仅含甲醇的抗体溶液(不含sGD2)、仅洗涤缓冲液,以及仅甲醇(不含抗体和sGD2)。将不同浓度的抗体与sGD2在1000 μl反应体系中室温预孵育30 min后,加入经洗涤缓冲液(300 g离心5 min)清洗的CHLA-20神经母细胞瘤细胞,4℃孵育20 min完成结合反应。离心去除上清后,用Alexa Fluor偶联二抗(抗人IgG1)4℃避光染色20 min。洗涤后重悬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以仅二抗染色和未染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
以gMFI作为量化DB/NAXI的结合强度的指标。荧光强度损失倍数的计算公式为:荧光强度损失倍数=无sGD2的活细胞直接染色gMFI/抗体与sGD2混合液染色细胞gMFI。
05
基于活细胞成像的DB/NAXI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的内化特性检测
为检测肿瘤细胞中DB/NAXI的内化与结合亲和力及浓度的关系,本研究采用pH敏感的荧光染料pHrodo对DB和NAXI进行标记,随后通过活细胞成像技术检测抗体的内化程度。将10,000个肿瘤细胞或100,000个PBMCs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 h,随后加入0.001~1 μg/ml浓度梯度的pHrodo标记的NAXI或DB,设1 μg/ml利妥昔单抗与未处理的肿瘤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活细胞分析系统每2小时采集图像,以监测抗体内化过程。
抗体的内化程度定义为各时间点荧光强度与基线(0小时)的比值,结果以红色荧光强度的AUC±标准误(SEM)的形式呈现。
06
基于流式细胞术评估免疫细胞对DB/NAXI内化作用的影响
为检测白细胞对抗体的内化作用的影响,取100 μl肝素抗凝新鲜全血与1 μg pHrodo标记的NAXI或DB抗体在细胞培养条件下孵育4 h。进行免疫染色时,每个样本先加入20 μl抗人FcR阻断剂,4℃预处理10 min,随后加入APC/Vio770标记的抗人CD45抗体和APC偶联的抗人CD64抗体。4℃避光孵育30 min后,用4 ml洗涤缓冲液清洗样本,300 g离心5 min弃上清。为去除红细胞,加入2 ml红细胞裂解液轻柔混匀,室温孵育10 min,再加2 ml洗涤缓冲液后300 g离心5 min去除上清。流式检测前将细胞沉淀重悬于500 μl洗涤缓冲液,并在上机前5 min加入0.1 μg/ml DAPI染料以排除死亡细胞干扰,最后进行流式细胞分析。
为研究白细胞的GD2表达特征,另取未加pHrodo标记抗体的全血样本,采用上述相同方法进行抗人CD45-APC/Vio770、抗人CD64-APC以及PE偶联的抗GD2抗体的染色分析。
研究结果
01
DB vs NAXI的ADCC效应比较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6种不同GD2表达水平的肿瘤球体模型(图1A),所有细胞均可稳定表达iRFP-680作为活细胞标志(图1B、C)。
图1 不同GD2表达水平的肿瘤球体模型的构建
注:A. 神经母细胞瘤球体模型的GD2表达谱(左)及gMFI(右);B. 在PBMCs(每孔75,000个)存在条件下,不同浓度DB处理时肿瘤球体模型活力随时间变化的示例曲线(左)和荧光显微图像(右);C. 肿瘤球体活力-时间曲线下面积计算方法的示例及可视化展示
通过为期7天的活细胞活力测定,研究发现,在所有浓度下,DB和NAXI对GD2低表达或不表达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模型(SHEP-2、SK-N-SH、COG-N-519)均未显示ADCC活性,表明GD2表达是抗体介导Fcγ受体激活的关键因素。
在GD2高表达的肿瘤细胞模型(LAN-1、CHLA-20和COG-440)中,DB和NAXI在0.01~1 μg/ml浓度范围内均具有免疫活性(图2A-C)。然而,在0.01~0.1 μg/ml范围内,DB对GD2高表达神经母细胞瘤球体(LAN-1、CHLA-20、COG-N-440)诱导的ADCC反应显著强于NAXI(图2A-C)。DB在1 μg/ml浓度下对CHLA-20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也优于NAXI。值得注意的是,DB在极低浓度(0.01 μg/ml)下仍保持活性,而NAXI在此浓度下与仅用PBMCs处理的对照肿瘤球体(不依赖抗体的细胞毒性,AICC)相比,未显示出显著的ADCC反应。这些数据表明,DB比NAXI具有更强的ADCC效应,即使在较低抗体浓度的情况下也仍具有活性。
图2 DB和NAXI的ADCC效应比较
注:A. LAN-1肿瘤细胞球体;B. CHLA-20肿瘤细胞球体;C. COG-440肿瘤细胞球体
02
DB vs NAXI的CDC效应比较
通过二维(2D)钙黄绿素-AM测定法评估DB和NAXI的CDC效应,结果显示,1 μg/ml时,可观察到DB和NAXI介导的CDC效应可将肿瘤细胞完全裂解,但在0.1 μg/ml和0.01 μg/ml时CDC活性显著降低(图3A和B)。与ADCC结果一致,仅DB在0.01 μg/ml时仍对CHLA-20细胞系具有CDC活性(图3B)。
最重要的是,在7天长时程测定实验中评估3D球体对CDC效应的敏感性时,LAN-1和CHLA-20肿瘤细胞模型对两种抗体介导的CDC完全抵抗(图3C和D)。以上数据表明CDC需要比ADCC更高的抗体浓度来实现肿瘤细胞裂解,并且肿瘤球体模型对CDC具有抵抗性,因此,ADCC可能是两种抗体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
图3 DB和NAXI介导的CDC在二维(A,B)和三维球体模型(C,D)中的比较
注:A. LAN-1肿瘤细胞,二维模型;B. CHLA-20肿瘤细胞,二维模型;C. LAN-1肿瘤细胞,三维模型;D. CHLA-20肿瘤细胞,三维模型
03
DB vs NAXI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比较
研究表明,由于结合价态差异,高亲和力抗体相较于中等亲和力抗体而言存在劣势。高亲和力单抗倾向于双价结合抗原,而中等亲和力单抗主要为单价结合,这可能导致高亲和力抗体的抗原覆盖度相对降低。为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采用10倍浓度梯度(0.001~1 μg/ml)的DB(中等亲和力)或NAXI(高亲和力)处理高表达GD2的CHLA-20和LAN-1神经母细胞瘤细胞,通过人IgG1特异性二抗染色后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
结果表明,在所有浓度下,NAXI和DB对LAN-1和CHLA-20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相似,NAXI在较高浓度下的信号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者与肿瘤细胞的结合活性相当,抗原覆盖率模型可能不适用于评估两者的疗效差异(图4)。
图4 DB和NAXI与LAN-1和CHLA-20神经母细胞瘤的结合情况比较
注:A. LAN-1(左)和CHLA-20(右)神经母细胞瘤的GD2染色流式直方图;B. LAN-1(左)和CHLA-20(右)神经母细胞瘤中DB组与NAXI组的GD2 gMFI定量分析
04
DB vs NAXI与靶向非活性肿瘤细胞结合的特性
与未经死亡细胞预孵育的对照组相比,在整个浓度范围内(10 3~1 g/ml),与表达GD2的死亡肿瘤细胞孵育后,DB和NAXI的几何平均荧光强度(gMFI)均显著降低(图5A)。其中,NAXI的GD2结合能力对两种细胞系(LAN-1、CHLA-20)均降低达5倍,而DB降低约2倍(图5B)。由此可推测,与DB相比,由死亡肿瘤细胞介导的GD2依赖性抗体处置效应对NAXI的影响更大,这可能解释了前面观察到的ADCC反应差异(图2)。
图5 DB和NAXI与表达GD2的死亡肿瘤细胞孵育后GD2结合能力的丧失比较
注:A. DB(上)和NAXI(下)与表达GD2的死亡肿瘤细胞孵育后,与LAN-1(左)、CHLA-20(右)活细胞的GD2结合能力,以gMFI表示;B. DB和NAXI与表达GD2的死亡肿瘤细胞孵育后,与LAN-1(左)、CHLA-20(右)活细胞的GD2结合能力降低倍数,以荧光强度损失倍数表示
05
sGD2对DB/NAXI与神经母细胞瘤肿瘤细胞结合力的影响
在所有sGD2浓度下,sGD2对各浓度DB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结合没有显著不利影响(图6A)。而当NAXI与100 nM和1000 nM sGD2共孵育时,所有浓度的NAXI的结合能力均显著降低。使用10 nM sGD2时,观察到NAXI在浓度较低时结合能力显著降低(图6A)。
研究者通过将不存在sGD2时测定的gMFI除以存在sGD2时的强度,计算出sGD2存在下抗体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结合能力的降低倍数。结果显示,添加100 nM和1000 nM sGD2时,NAXI的结合能力降低倍数显著高于DB(图6B)。对于10 nM sGD2,NAXI结合能力的降低在0.001~0.1 μg/ml浓度范围内显著,而对DB结合无影响,表明即使是低sGD2水平也会影响NAXI的结合能力。
在10 nM sGD2(通常低于神经母细胞瘤患者观察到的浓度水平)存在下,两种抗体的结合曲线重叠(图6C)。然而,在100 nM和1000 nM sGD2存在下,与DB相比,NAXI在所有抗体浓度下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结合能力均显著降低(图6C)。总的来说,这些数据表明,相较于DB,NAXI更易受到临床相关浓度下sGD2沉积效应的显著影响。可能的机制是,高亲和力抗体NAXI易被sGD2捕获,导致其与肿瘤细胞的结合效率显著降低,而中等亲和力抗体DB因结合价态差异(单价为主)更耐受sGD2干扰。
图6 sGD2对DB和NAXI结合能力的影响比较
注:A. DB(左)和 NAXI(右)在存在不同浓度sGD2时的结合能力(gMFI GD2),分别采用线性(上)和对数(下)的形式展示。B. 存在不同浓度sGD2的情况下,DB和NAXI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结合能力的降低倍数;C. DB和NAXI在存在10 nM(左)、100 nM(中)、1000 nM(右)sGD2时的结合能力的直接比较
06
DB vs NAXI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的内化特性
与人IgG1同型对照组(利妥昔单抗)相比,NAXI和DB均在24小时内快速内化(图7A、B)。在0.1 μg/ml和1 μg/ml浓度下,NAXI被高GD2表达的LAN-1和CHLA-20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内化的速率显著高于DB(图7C、D)。在低于0.1 μg/ml的浓度下,未检测到显著的内化水平(图7C、D)。由此可见,NAXI以比DB更高的速率和程度被内化到肿瘤细胞中。
图7 DB和NAXI在肿瘤细胞中的内化情况
注:A. 使用对pH敏感的pHrodo染料标记的DB和NAXI处理LAN-1和CHLA-20肿瘤细胞0、6、12小时后的图像;B. LAN-1(左)和CHLA-20(右)肿瘤细胞中抗GD2抗体内化随时间变化的定量图;C. pHrodo染料标记的DB和NAXI在LAN-1肿瘤细胞的随时间积累的橙色荧光强度比较;D. pHrodo染料标记的DB和NAXI在CHLA-20肿瘤细胞的随时间积累的橙色荧光强度比较
07
DB vs NAXI 受免疫细胞影响的内化作用
采用pH敏感的pHrodo标记NAXI和DB抗体(1 μg/ml),通过活细胞成像技术评估免疫细胞对抗体内化作用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验证分析。首先,基于标准前向/侧向散射和CD45门控来区分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三大亚群,随后检测各亚群中CD64和GD2的表达水平,以分析抗体内化作用与这些受体表达的相关性。
活细胞成像显示,相较于DB,NAXI在直径较大的外周血单核细胞(12-15 μm)中被快速且更强地内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8A)。全血样本的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单核细胞和粒细胞部分表达CD64,但不表达GD2,而淋巴细胞均不表达CD64和GD2(图8C、D)。由此可见,淋巴细胞既不内化DB也不内化NAXI(图8E)。相比之下,单核细胞(NAXI vs DB:18%±3% vs 6%±1%,p=0.0166)和粒细胞(NAXI vs DB:9%±3% vs 1%±2%,p=0.0083)对NAXI的内化作用显著强于DB。以上数据显示,相较于DB,NAXI主要被CD64+单核细胞更强地内化。
图8 DB和NAXI在免疫细胞中的内化情况
注:A. 免疫细胞经pHrodo染料标记的DB和NAXI处理第0、6、12小时的图像,白细胞内化作用以红色荧光表示;B. NAXI、DB及无抗体对照组随时间变化的内化作用曲线;C. 基于标准前向/侧向散射和CD45门控进行白细胞亚群的识别情况,以及pHrodo染料标记的DB和NAXI在单核细胞内化和CD64染色的散点图;D. 淋巴细胞(左)、单核细胞(中)和粒细胞(右)的GD2(上)与CD64(下)表达水平;E. pHrodo染料标记的DB和NAXI以及无抗体对照组在淋巴细胞(左)、单核细胞(中)和粒细胞(右)中的内化比例
08
sGD2对DB和NAXI介导的ADCC的影响
CHLA-20神经母细胞瘤球体活力测定(168小时)结果显示,在添加100 nM和1000 nM sGD2时,相较于对照组,NAXI介导的ADCC效应显著降低,而sGD2对DB介导的ADCC没有显著影响(图9A)。直接比较显示,在100 nM和1000 nM sGD2存在的情况下,DB介导的ADCC显著强于NAXI介导的ADCC(图9B)。
图9 sGD2对DB和NAXI介导的ADCC的影响
注:A. NAXI、DB及PBMCs(介导ADCC效应)在0、100、1000 nM sGD2存在的条件下,肿瘤球体的存活率AUC的差异;B. DB与NAXI介导的ADCC效应在100 nM和1000 nM sGD2存在条件下的肿瘤球体存活率AUC比较
研究结论
在临床相关浓度范围内,DB较NAXI表现出更强的ADCC效应,这一差异主要与NAXI相较于DB具有更显著的TMDD效应有关。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