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大评级机构拿下近七成业务量!二季度市场头部效应凸显

2025-08-22 19:16:47 来源: 大河财立方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秦龙】8月2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2025年二季度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显示,二季度评级机构承揽的债券产品和主体数量环比均上升,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前三大机构业务量占比近七成。同时,同一发行人评比不一致率环比下降,评级偏差减少。

  市场头部效应凸显,前三大机构业务量占比近七成

  债券评级机构是对债券发行主体或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的专门机构。长期以来,债券评级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债券评级机构市场头部效应凸显。

  截至2025年6月30日,债券市场存续发行主体共计6150家。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含企业债)、金融债发行人分别为3067家、4743家和499家。

  就业务情况来看,2025年二季度,15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3201只,环比上涨22.69%;共承揽主体评级3905家,环比上升77.50%。

  值得注意的是,从业务集中度看,排名前三评级机构的业务量占比分别为30.66%、26.29%及12.20%,合计占全市场69.15%。此前,一季度的通报显示,排名前三的机构是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和中证鹏元,业务量占比分别为33.92%、20.9%、13.02%,合计占全市场67.84%。二季度,评级机构的业务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前三大机构市占近七成。这意味着规模经济、技术投入和品牌溢价进一步放大,短期内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压缩评级采购的‘摩擦成本’。”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

  评级偏差减少,行业监管倒逼评级机构提升评级质量

  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严格评级机构监管,推动评级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8月,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推出“取消强制评级要求”“定期披露评级质量检验结果”“强化市场监督和约束”等重要举措,倒逼评级机构提升评级质量。

  2024年3月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信息披露指引》。两指引明确展业基本原则、流程和作业规范,重点强调评级独立性和机构内控管理,并简化操作细节要求,引导评级机构个性化创新发展,以投资者为导向、评级质量为核心开展市场竞争。

  2024年3月22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与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联合市场化评价办法》,其中提到通过市场化评价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提升评级质量,促进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此次通报显示,2025年二季度同一发行人级别不一致率环比下降。截至2025年6月30日,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共有840家发行人获得2个及以上评级机构出具的主体评级,占存续有评级债券发行主体的16.51%;其中49家发行人的评级结果不一致,不一致率为5.83%,环比下降1.27个百分点。不一致的发行主体评级多数相差1个子级。

  业内人士认为,信用评级不一致率下降意味着评级结果更具代表性,减少了因不同机构判断差异导致的评级偏差,投资者可以根据更一致的评级结果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

  通报透露,2025年5—6月,交易商协会重点就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和内控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排查。期间银行间债券市场11家信用评级机构共披露118份季度评级质量检验、年度合规运行情况报告,按期披露率92.19%。各评级机构已基本按照规则要求构建起了覆盖评级业务全链条的内控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作业标准和管理安排,持续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指导评级工作有序开展。

  交易商协会和证券业协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协同加强评级行业自律管理。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不断优化评级技术体系,依法合规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切实提升评级质量和投资者服务水平。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