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执业“安全网”亟待升级

2025-08-28 08:06:30 来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医务工作者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同时,他们自身的职业环境也面临诸多挑战与风险。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泰康养老近发布的《医务人员执业健康风险与保障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我国医务人员普遍面临多重执业健康风险,而现有保障体系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落差,亟须政府、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协同发力,构建更为全面、精准、高效的保障闭环。

  《白皮书》基于对全国19739名三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大规模调研,首次从医务人员主体视角系统揭示我国医务人员面临的执业健康风险现状、现有保障措施缺口及核心保障需求。

  三成以上医务人员自述一年内发生过职业暴露

  针对医务人员执业健康风险现状,《白皮书》从职业暴露、医疗场所暴力及心理健康风险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调研。

  在职业暴露方面,调研显示,血源性暴露是医院上报职业暴露的主要类型,平均每家医院每年上报20件以上,感染性、化学性、放射性暴露及机械性损伤的发生普遍较低。所谓血源性暴露,是指在诊疗、护理等从业过程中,医务人员由于发生意外,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被血液或血液制品污染的物体、器械或环境,从而暴露于血源性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情况。

  同时,30%以上医务人员自述一年内发生过职业暴露及事件,未造成血源感染的锐器伤发生率为13.7%,其次为感染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2.71%。临床科室整体职业暴露及事件发生率高于非临床科室,临床医生及护士未造成血源感染的锐器伤发生率超15%,且职称越高综合风险越高。

  在心理健康风险方面,调研显示,50%以上的医务人员反馈产生过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年内出现过沮丧、抑郁、狂躁、焦虑等情绪;临床科室心理健康问题高于非临床科室,职称越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医务人员比例就越大;工作任务重是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首因,因职业暴露风险高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医务人员占比为33.31%。

  “在医疗争议发生后,医务工作者在应对资源和渠道上相对有限,容易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我们,需要更全面地关注医疗行业存在的客观风险,包括妥善处理争议的机制建设与从业者的心理健康保障。希望未来能继续完善制度,更好地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健康保障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孙彦安表示。

  风险保障存在明显供需落差

  关于医务人员执业健康风险防护,《白皮书》认为,我国已形成了多层级的政策框架,医院也建立了闭环防控,但实践经验深化尚需探索。

  在制度层面,医院管理者普遍认为需要建立涵盖职业暴露风险“预防评估—教育培训—监测报告全环节”的常规性风险管理框架。在防护体系层面,主要通过建设智能安防系统和开展警医联动,确保医院在面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的环境安全。在心理健康保障层面,医疗机构普遍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相关保障,但存在时间灵活度低且不愿向本单位同事透露心理问题等情况。

  在保险保障层面,《白皮书》指出,医务人员执业健康风险保障存在明显供需落差。医疗机构提供的预防性保障措施中,61%的医务人员希望用人单位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而目前仅40%的医务人员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了此项措施。

  从配置需求来看,《白皮书》显示,医务人员对执业健康保险的核心诉求集中于赔付方式与保障年限,一次性赔付较分次赔付更受欢迎,5年和10年的保障方案需求最盛。此外,医疗责任险覆盖率最高(73家)但年均支出超141万元,需求最迫切的职业暴露津贴险仅3家购买(均为赠险),而有35家医院希望配置。资金压力成核心掣肘——超20%医院因“保费过高”放弃投保,46%机构甚至未听过职业暴露险。

  “这既是痛点,更是保险公司下一步发力的方向。”泰康养老党委副书记、助理总裁梁循标表示,泰康养老将继续深入研究医务人员的保障缺口和实际需求,迭代行业专属保障产品和服务,优化理赔流程。公司还将联合医院、学协会、再保险公司,用大数据支撑精算进一步精细化风险定价,让保障更精准、更普惠、更可持续。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健康保障创新实验室研究员郝珺则建议,针对不同科室的差异化风险特征,精准识别核心保障需求,按照“保其最应保”的原则,设计适合医务人员特定人群的政策性普惠保险产品,参与风险管理,通过保险+服务,有效提升特殊职业的风险治理能力。

  提升执业健康风险应对能力

  《白皮书》认为,从政府到企业的各层面、各主体均需要成为医务人员执业健康的守护者。

  政府层面,通过“高位推动”打破部门壁垒,实现防护资源与政策协同。完善职业暴露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政策探索,鼓励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医疗机构执业健康风险动态评估机制。

  医院层面,实施分级分类的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定相应防护策略,建立职业暴露防护培训相关制度,积极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激活工会发挥员工保障职能,从制度建设、组织文化、保险保障、心理健康、职工关怀等多方面提高执业健康风险应对能力。同时,重视通过保险保障激发员工风险共担的意识,为职工提供保险保障配置渠道。

  社会层面,借力“健康中国行动”凝聚社会共识,构建尊医重卫生态。学协会组织、商业保险公司、法律服务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应贡献自身力量,积极开展与医疗机构合作,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商业保险公司应针对执业健康风险保障,开发新型产品,并配套创新服务模式与优质服务流程。

  个人层面,以职业荣誉感驱动防护行为自觉。建立风险防控意识,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加强风险意识和主动应对意识,积极参加单位投保与个人投保的“双轨制”保险体系,配置执业健康风险专属保险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行风建设(医疗政策)研究部研究员杨威认为,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不仅影响自身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其临床诊疗行为。完善医师执业健康保障,其效益不仅惠及医生个体或医疗机构,还将辐射至整个医疗体系乃至医疗政策层面。因此,在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及成本收益测算时,应着眼于社会整体收益,而非仅局限于单一医院或医务人员的个体收益。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