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增信标准试点成效渐显,多地探索破解融资难题新路径
会计数据“破壁”赋能小微增信标准试点成效渐显
——多地探索破解融资难题新路径
中国会计报记者 刘安天
财政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联合开展〈小微企业增信会计数据标准(试行版)〉深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准备在前期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会计数据融资增信作用。此前,通过政府引导、平台搭建、标准推广,小微企业增信会计数据标准试点已形成多方协同的良好态势,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畅通银企对接、破解融资难题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试点工作多点突破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自2023年试点启动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在提升小微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推动金融机构参与、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湖北省作为先行试点地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在武汉、襄阳、黄冈、潜江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咨询专家朱华全程参与湖北省试点,她介绍:“湖北从襄阳扩大到全省试点后,在小微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和金融机构广泛参与两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为下一步在全国深化试点积淀了可借鉴的做法。”
在企业端,湖北黄冈以推动代理记账机构完成财政部电子凭证标准改造为契机,采取先行引导方式鼓励财税机构进行系统改造,同时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培育。朱华表示:“黄冈通过政府强引导和多培训,目前已有3个县实现突破,完成系统改造的企业达数百户。”
在金融端,武汉市发挥地缘优势,推动8家银行参与试点,涵盖工农中建等国有银行、招行等股份制银行及湖北汉口农商行等地方性银行,形成多元化金融参与结构。更值得关注的是,黄冈的融资担保机构已深入县域,市融资担保集团及红安县相关机构均加入试点,实现了服务下沉。
山西省相关试点参与单位负责人,山西通过新技术加持推动代账机构数字化转型,依托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与财政、税务、银行等系统直连,电子凭证实时获取和自动传输。截至2025年6月底,基于该平台累计有1.8万余户企业申请融资,1700余户获得授信,金额达4.7亿元,融资金额2.8亿元。“平台与金融机构数据对接,能及时向符合要求的企业精准推送融资贷款信息,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上取得新突破。”该试点单位负责人说。
北京市财政局以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为基础,上线“会易贷”服务,将数据流转化为现金流。通过“建机制、定方案、用标准、通路径”,首批试点推荐企业15户,实现5笔业务落地,放款1470万元。其中,向资产总额仅2000万元、资产负债率近90%的小微企业授信670万元,展现了会计数据增信的实际效用。试点实现了数据标准全过程应用,代理记账机构完成全口径电子原始凭证全流程处理,与外部数据校核确保核算真实准确,为企业构建了动态、可靠的会计数据画像。
标准推广意义深远多方受益共促发展
小微企业增信会计数据标准的试点与推广,不仅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更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会计行业转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对小微企业而言,标准的应用直接提升了其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合规水平,降低了财务管理成本,进而提高了融资能力。财政部第四届管理会计咨询专家李艳表示:“通过帮助小微企业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平台能够为服务企业提供经营类、管理类、营销类、财税类等满足企业生命全周期的需求服务。”北京市财政局相关案例显示,原本不符合融资条件的小微企业通过会计数据增信获得了贷款支持,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在金融机构层面,标准的推广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贷款风险和成本。朱华表示:“在增信标准讨论中,国有大行各有侧重。其中,工商银行等机构提出,标准中部分细粒度数据当前尚未掌握,而补充这类数据将显著助力现有风控体系及金融模型的优化搭建,为实现差异化客户服务奠定基础;建行、农行则更关注会计数据间的关联可靠性分析,认为该方向能有效破解风控工作中存在的专业能力不对等、关键数据不齐全等核心问题。”
例如,北京市“会易贷”实现了贷款全流程管理,贷前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与偿债能力,贷中共享审批进度,贷后实时监控经营状况,有效降低了金融风险。
从社会层面看,标准的应用有助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升会计数据的话语权。朱华表示:“湖北正在推动会计服务平台与湖北省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对接。在依法依规、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以服务融资需求为导向,湖北将小微企业会计数据列入湖北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并开展小微企业信用报告(融资版)相关数据建模和编制工作,供金融机构查询使用。首次将小微企业会计数据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显著提升了会计数据在企业融资场景的话语权,填补了此前该领域的空白。”通过会计数据增信,将企业经营状况转化为信用资产,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记者从湖南省财政厅了解到,标准的推广还有利于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通过构建政务数据与会计数据的交叉校验机制,打造可信数据生态体系,推动了数据的合规使用和价值挖掘,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实践样本。
多方协同落实标准共推试点走向深入
为落实好小微企业增信会计数据标准,推动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需要地方财政部门、代理记账机构、金融机构、会计软件服务商等各方协同发力,从系统改造、机制建设、标准完善、推广应用等多方面入手,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地方财政部门需发挥引导协调作用,做好机制建设和平台搭建。北京市财政局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金融机构、代理记账平台等多次研讨,形成了指导有力、分工清晰的工作机制;湖南省财政厅则计划完善会计增信标准,推动会计厂商对企业业财税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提升数据传输效率与实用性。
朱华建议:“财政部门一是需牵头推动各方按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完成系统改造升级,确保电子凭证标准在全流程中落地应用;二是要深化与银行的对接协作,清晰界定基于小微企业会计数据增信标准的增信报告接收方需求及数据输出路径,为业务顺畅流转奠定基础。”
代理记账机构和行业协会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能力。李艳认为,代账机构要通过业务多元化和赋能专业化,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加强数据管理与利用,提升业、票、财、档一体化管理水平。湖北黄冈的做法显示,通过政府强化引导和多元培训,推动代账机构实施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系统改造,可有效提升会计数据质量。
金融机构需积极参与标准应用和模型构建。湖南省计划优化风控指标体系,联合金融机构风控部门提升指标可用性,根据业务需求迭代优化;同时搭建联合建模环境,支持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联合建模,强化数据价值挖掘。朱华表示:“银行希望政府平台能解决快速追溯及权威认证的问题,并愿意与数据输出部门协作,共同明确小微企业会计数据的质量标准,以便在实际应用中真正发挥数据建模的价值”。
各地还计划加强宣传推广,扩大试点覆盖面。湖南省将走访园区,通过现场宣讲、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向科创型、成长型企业解读会计数据授权的价值与操作流程;湖北省正在联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武汉、襄阳、黄冈等地开展“会计数据治理及代理记账行业监管研究”课题,通过总结各地在代理记账行业数据治理方面的做法,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