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峰会暨第十三届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会议圆满召开
2025 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峰会暨第十三届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会议于8 月 30 日在深圳开幕,8 月 31 日圆满闭幕。本次峰会以“创新驱动 绿色循环,共建电池回收新生态” 为主题,汇聚政府机构、行业组织、领军企业及科研院所的 300 余名代表,围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路径、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深度探讨,为全球动力电池退役潮应对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8 月 30 日议程分为上午 “全球电池回收网络构建与政策导向” 专场和下午 “废旧电池智能化回收及设备” 专题论坛,从顶层设计到技术落地多维度锚定产业方向。
政策与国际视野:锚定产业发展航向
开幕式上,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执行会长、北京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杰指出,电池回收产业已迈入 “高质量、低碳化、国际化” 新阶段,并提出三大倡议:
构建 “主机厂 - 电池企业 - 回收与材料企业” 数据互联、标准互认的闭环生态机制;
加速精准拆解、EIS 无损判定等关键技术产业化,搭建全链条碳核算与核证体系;
深化生产者责任延伸与全流程追溯,推动标准、认证的跨区域互认。
马来西亚驻广州领事馆商务领事 Farhana Kamaruddin(方汉娜)聚焦 “马中电池合作”,分析东南亚市场机遇:中国车企在东南亚新能源车市场占比超 70%,带动 2030 年动力电池退役量或达 50 万吨,释放百亿回收市场空间。
她阐述了整合东盟资源(如马来西亚矿产、产业链基础)搭建可持续回收生态的路径,还提及中马合作成果(亿纬锂能(300014)东南亚储能电池工厂 2025 年投产等),以及未来突破技术标准、文化融合等壁垒的方向。
北汽福田汽车(600166)特级总师任起龙剖析 “非洲市场电池回收网络建设”,指出非洲矿产资源丰富但回收市场尚处起步阶段(铅酸电池回收率仅 2%),面临法律缺失、环保意识薄弱、物流与技术落后等挑战,建议中资企业通过技术输出、政策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构建可持续回收体系。
北京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清雨发布《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白皮书(2025 版)》,披露我国动力电池年退役量近 200 万吨但回收率不足 40% 的现状;解读新版 “白名单” 政策对行业 “小散乱” 问题的规范作用,黑粉进口政策在缓解原料短缺、构建全球回收体系上的机遇与挑战(如海外回收量有限、进口成本高等);同时分享智能回收技术(柔性拆解、磷酸铁锂直接再生等)的突破趋势,并呼吁提升企业准入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深圳大学白旻副院长从 “关键矿产地缘政治风险” 切入,强调锂、钴、镍等动力电池核心矿产全球分布不均,已成为地缘政治竞争焦点,而中国在矿产加工环节的优势正面临西方 “资源回收 + 技术创新” 的挑战。他指出,未来几年电池、风机等关键设备将集中退役,回收需求爆发,中国需加强关键矿产全生命周期循环利用研究,把握回收产业爆发的临界点。
浙江华友循环科技副总经理陈雄辉分享 “电池回收出海的机遇与挑战”,认为欧洲市场回收体系不完善为中国企业提供技术优势,但跨国合规管理(不同国家政策差异大)、技术标准(海外对环保、能效要求不同)、产业链协同(整合海外回收体系、优化物流)等仍是待解难题。他预判,到 2050 年新能源车用镍、钴等金属再生比例有望达 50%,助力中国减少资源对外依赖。
技术智能化:攻坚回收效率与低碳转型
下午的 “废旧电池智能化回收及设备” 论坛,聚焦 “智能化”“低碳化” 核心,探索高效环保的回收生态构建。
北辰先进循环葛林瀚围绕 “退役电池循环碳管理” 指出,行业正从 “生产废料回收” 转向 “社会退役电池回收”,碳足迹核算因 “工艺链条长、数据管理难” 面临挑战,但低碳技术(如低温干燥、电解液再利用)可使碳排放降超 60%;北辰循环通过边缘计算、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 “可信可追溯”,满足国际市场合规要求。
广东金晟新能源胡林林提出 “电池回收产业从‘政策红利’到‘技术破壁’的战略跃迁”,分析行业现状:全国 156 家 “白名单” 企业总产能约 400 万吨,但 2023 年黑粉口径实际处理量仅 25 万吨,产能利用率偏低;不过,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提升,2025 年起回收量将快速增长,2030 年后或爆发。金晟新能源作为独立第三方企业,正联合高校攻关 “机器人化柔性拆解” 等关键技术,推动行业标准化。
河南巨峰环保总经理巨锋以 “碳足迹背景下的锂电再生技术” 为例,说明技术升级的紧迫性:某海外客户明确要求 “再生锂电材料碳足迹比传统工艺低 20%”,倒逼行业加速创新。巨峰环保通过 “优化预处理工艺 + 光伏供电生产线”,使锂电材料再生碳排降 30%,还能实时追踪每批次产品碳足迹数据。
上海炙云新能源 COO 姚欢讲解 “基于 EIS 的梯次电池无损检测技术”,强调 EIS“不破坏电池结构、秒级采集数据” 的优势,可解决梯次利用中 “成本高、一致性差、风险大” 等痛点 —— 某客户使用后,电池返修率从 6% 降至 0.2%。
湖南宏工智能产品专家杨彪展示 “先进电池回收湿法工艺”,新一代湿法脱粉工艺采用 DES 溶剂,30 秒内可实现 16cm×16cm 大尺寸极片与集流体完整脱离,且溶剂可循环、污染小;黑粉收率达 93%,铝 / 铜杂质含量低于 100ppm。
广东宏晟技术研发总监胡光民分享 “退役电池柔性高速拆解装备”,针对人工拆解 “作业环境差、自动化程度低、材料浪费” 等痛点,开发出 “3D 视觉 + AI 识别、激光切割、红外安全系统” 的装备,可缩短脱胶时间、提升拆解精度,已建立 12000 个电池包模型库。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研究员黄昊发布 “电池回收专利导航成果”,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电池回收专利申请主力,行业呈现 “法规趋严、市场扩大、技术多元” 特点,未来 2-3 年是 “规模化扩张与行业洗牌” 的关键窗口期。
专场结束后,行业资深人士通过圆桌会议,深入探讨 “电池回收企业海外布局的发展与挑战”。
材料再生前沿技术成核心焦点
8 月 31 日的 “电池材料再生前沿技术” 专题论坛,集中展示我国在电池回收高值化利用领域的最新突破。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周光敏聚焦 “失效锂电池电极材料的修复与再利用”,指出传统火法、湿法回收 “能耗高、排放大、成本高” 的弊端,提出 “直接回收 + 材料修复” 新路径 —— 可使直接再生能耗降 40%、温室气体减排 50%、产物价值提升 200%(如高压钴酸锂溢价显著),并系统介绍了三元、磷酸铁锂等材料的修复技术与解决方案。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部副主任张海涛讲解 “废旧石墨负极材料人工界面层修复”,针对废旧石墨 “来源复杂、结构缺陷多” 的问题,团队开发 “低成本高效回收工艺”:通过高温处理修复内部缺陷、表面包覆重构电子 / 离子传输通道,相关技术在河南企业验证,石墨除杂回收率达 90%。
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主任张洋分享 “锂电池正极材料回收降本增效新技术”,直指行业 “小散乱、低质产能过剩、兼容性差” 的痛点,介绍基于大科学装置的 “新型清洁短程提锂装置”:利用萃取原理实现元素高效分离,具有 “处理量大、成本低、固废少” 的优势。
中南大学教授杨越介绍 “退役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与材料化循环利用”,强调 “优先提锂” 趋势:团队开发的 “湿法优先提锂技术”,可规避镍钴锰分离 “流程长、成本高” 的难题,实现磷酸铁锂废料制备电池级碳酸锂,还能循环利用铁磷资源。
湖南省正源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所项目负责人王利华阐述 “退役锂离子电池的精准拆解与物理修复”,团队突破 “电池拆解潜在危害大” 的痛点,开发 “贫氧保护带电单体解离、正负极片智能分离” 等技术,实现 “电池单体柔性解离、粘接剂 100% 脱除”,提升回收安全性与材料回收率。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杨国锐探索 “废旧锂电池全产业链技术产业化”,针对梯次利用 “电池状态不可控、数据采集难” 等痛点,研发 “柔性化模组拆解、全自动连接片铣削” 系统;引入自动化与 AI 技术提高拆解安全性,还开发 “防火毯” 技术(具备 10 小时耐火能力)应对锂电池火灾。
深圳鑫茂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艾迪生介绍 “正负极材料修复还原进展”,通过 “改进原料筛选、优化生产工艺、开发除磁设备” 等创新,使再生铁锂产品磁颗粒降低 46.67%,性能显著提升;在石墨回收中,自主设计的炉具使再生石墨纯度达 99.95%,增强工业应用价值。
峰会成果: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本次峰会围绕 “政策标准、技术创新、国际合作” 形成多项共识,不仅展示了 “政策解读 - 国际布局 - 智能回收 - 材料再生” 的全产业链成果,更强化了全球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 “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共识。在我国动力电池年退役量即将爆发的关键节点,峰会成果的落地,将推动行业从 “规模化扩张” 向 “高质量发展” 转型,助力 “城市矿山” 开发利用进入 “精细化、高值化” 新阶段,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