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米轨焕新颜,“赶街”赶出新产业
8月25日,云南屏边白河镇,一声汽笛划破晨雾,百年米轨旁的新集市“开街”了。钢轨还是那条钢轨,但烟火气、文化味、产业劲,统统换了新颜。700万元砸下去,300万财政奖补精准滴灌,换来的是摊位整齐了、安全提升了、游客进来了、腰包鼓起来了——这笔账,划算!
有人担心:一条老铁路,折腾啥?白河镇用实绩回答:老铁路不是“废铁”,是“富矿”。
过去,米轨是运输线,白河镇赶街,摊贩见缝插针,火车一来鸡飞狗跳;今天,米轨是风景线,摊位按区划片,游客拍照打卡,火车慢悠悠驶过,成了“移动背景墙”。周围群众下雨天不用踩泥,太阳天不怕晒,老人娃儿逛得安心,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此外,白河镇用一条铁轨串起产业+旅游,文化+集市。跨地域、跨专业、跨行业,资源一整合,百年铁轨秒变乡村振兴“加速器”。摊位不再占道,安全有了护栏,游客多了打卡点,村民多了致富路。
当然,开街只是序章。如何让“铁”味集市持续飘香?需要顶层设计再强化、部门协作再紧密、督促检查再加力,把白河经验从“盆景”变“风景”。从而让米轨沿线的乡镇都学会“借轨生财”,让文化、物流、电商、教育一起“上车”,形成乡村振兴的“动车组”。
此外,别忘了这条米轨连着越南、通着海防。今天卖的是荔枝,明天可能就是跨境电商的包裹;今天来的是游客,明天可能就是东盟的客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白河镇把“赶街”赶成了“赶海”,把边陲小镇赶进了RCEP的大市场。乡村振兴不能自说自话,必须跳出“一亩三分地”,在更大的坐标系里找定位。
一条米轨,百年沧桑;一声汽笛,万象更新。白河镇的集市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是“烟火气”的升腾;不是“等靠要”的观望,而是“闯创干”的奔跑。当铁轨再次响起,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共同富裕的脚步声。(席忠翔)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