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优势赛道 加速城市新质生产力差异化发展

2025-09-03 10:59:44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晓红

  高质量发展下的中国城市新格局

  编者按

  在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浪潮中,城市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数据显示,我国36个重点城市贡献了全国39.2%的GDP,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然而,经济总量的扩张并不等同于发展质量的提升,如何实现城市发展从“大”到“强”的转变,区域经济从“竞争”到“协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中央层面连续释放重要信号,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部署城市工作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本期报道以高质量发展为视角,从经济总量、新质生产力培育、对外开放度、集聚与辐射能力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我国重点城市的转型路径,探寻现代城市在提质、协同、创新中的突破与挑战。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我国城市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质化“内卷”竞争的问题日渐显现,这不仅拖慢了产业升级节奏,更制着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

  打破同质化枷锁,探索差异化路径,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答题。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因城施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其核心是通过差异化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方向。

  强化因城施策 深耕优势细分赛道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近日发布的《我国36个重点城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及2025年下半年展望建议》(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中同质化竞争现象初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盲目对标、简单模仿。二是片面理解、模式单一。三是区域分化或持续加剧。

  “近年来,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内卷’,本质是要素配置效率不足、创新资源分散导致的同质化竞争。推动重点城市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深耕优势细分赛道,正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抓手。”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城市创新部主任蒋阿简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不同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因地制宜精准选择赛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政策研究室、研究员李晓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通过精准定位,引导不同城市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集中资源发展最具竞争力和潜力的细分领域,避免资源分散和低效投入,从源头上减少盲目跟风和低水平“内卷”。

  报告中也强调,加强因城施策,推动新兴产业精准分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各地围绕重点领域和热点赛道进行“泛式”探索性发展,但随着优势产业空间布局逐渐清晰,需引导重点城市立足现有基础优势、产业基因深耕优势细分赛道。因此,报告建议,一是推动重点城市围绕产业进行精准化分工、差异化布局。二是加大力度破除行业低水平重复式“内卷”。三是发挥行业组织在重塑竞争模式中的作用。

  事实上,近年来,在政策的指引下,多地立足资源禀赋探索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布局实践样本。

  蒋阿简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各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依托优势资源精准布局,进行了差异化探索。一是聚焦“长板”横向整合城市资源。围绕自身最具优势的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比如,苏州依托纳米产业优势,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产业链条,当前,已成为我国纳米产业和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纳米产业产值占全国1/3,成为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二是“从顶层设计到一线攻坚”,纵向强化政策协同。比如,浙江首创的“五个一”模式,即“一条产业链、一名链长、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通过“省级链长牵头、多部门专班协同、全链条闭环推进”的机制,打破了传统行政壁垒,在全国已有多地效仿。海康威视002415)因全球芯片短缺面临供应链危机时,杭州市数字安防链专班联合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攻关国产图像传感器芯片,并协调宁波港601018)优先保障原材料运输,最终推动企业当年出口逆势增长25%,全年营收突破900亿元。

  三是以“场景开放”牵引市场需求。比如,近年来,成都在电子信息领域持续发布“场景机会清单”与“创新成果清单”,涵盖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网络信息安全、新型显示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多元场景支撑与充足市场空间。历年累计发布场景超过一千个,带动社会投资数百亿元。

  摒弃“路径依赖” 打好“精准+生态”组合拳

  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既是技术创新的“竞速赛”,更是精准布局与生态构建的“耐力赛”。

  李晓琳强调,我国城市要素构成条件、资源禀赋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能“一刀切”“齐步走”。各地需尊重客观规律,从全局视角研判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趋势,基于自身比较优势,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同时,政府要更加重视创新生态精准构建,推动针对产业细分赛道的产业基础设施、公共创新平台、创新孵化载体等硬件建设,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交易、产学研深度对接、专业人才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体系等软环境,为企业成长创造优质环境。

  蒋阿简则认为,培育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人才是核心引擎,资金是血脉根基。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工程师队伍和熟练劳动力是创新的源泉,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教育体系则是知识沉淀的沃土。创新的血脉则依赖于持续、充足的资本投入和有效的金融支持。第二,制度环境与市场需求是创新生长的“土壤气候”和“阳光雨露”。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监管框架、开放的贸易与投资环境以及高效的政府治理能力,共同构成了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与气候”。第三,城市产业空间与协作网络是创新成果落地生根的载体。这要求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学研紧密合作,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健全,形成知识共享、技术扩散、分工协作的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差异化发展已是各个城市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命线”。因此,不同城市要结合自身特点,找准自身定位、突出特色,构建可持续的创新发展模式,才能避免陷入“千城一面”的生态困境。

  蒋阿简认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本质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只有立足自身基础、把握国家战略方向、尊重市场规律,才能培育出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同时,蒋阿简强调,在构建创新生态模式的过程中,各个城市需要避免陷入几个常见的误区:一是避免盲目追逐热点,脱离本地实际基础,布局前沿领域,从而导致“有政策无产业、有项目无生态”的局面;二是不可忽视“链式逻辑”,即不能只关注单个企业或技术的突破,而忽视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三是要避免重“硬投入”轻“软环境”的倾向,即过度依赖土地、资金等硬性要素的投入,而忽视了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软环境的建设和本地市场需求的培育;四是要避免急功近利,追求“速成”,这违背了创新需要长期积累的规律,片面追求“短平快”项目,最终导致创新能力“虚高实低”。

  只有摆脱“路径依赖”,立足自身优势,精准定位细分赛道,并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资源的精准配置,同时构建差异化、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各个城市才能真正打破发展困局,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