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明码标价”、“付费内推”暗藏风险,专家呼吁遏制市场求职乱象
摘要: 近期,一些中介机构以“内推、保录取”为噱头,明码标价实习机会,吸引大学生买单。
近日有报道称,一批中介机构以“内推”“保录取”为噱头,面向大学生高价售卖实习机会。事实上,“付费内推”往往隐藏多重陷阱,这类行为不仅扰乱招聘市场秩序,更扭曲了实习本质,助长“金钱换机会”的不良风气,也加剧求职焦虑。专家也呼吁平台加强审核、企业主动公开招聘流程,共同守护职场公平生态。
实习生态遭遇挑战
“2万元左右便可进大厂实习”“与上百家企业人事有合作关系”……近期,一些中介机构以“内推、保录取”为噱头,明码标价实习机会,吸引大学生买单。这类行为不仅迎合了部分人群“一步到位”的心理,更加剧了“错过即落后”的求职焦虑。事实上,这类所谓“服务”往往游走于灰色地带,多数正规企业从未授权任何机构开展有偿内推。此类行为不仅涉嫌虚假宣传,更可能存在法律风险,严重误导学生、扰乱招聘市场。
更值得警惕的是,“付费内推”背后隐藏诸多隐患。学生支付高额费用后,可能面临实习经历不被企业认可、个人信息泄露甚至法律纠纷等问题。一旦发生争议,维权往往十分困难。“(中介)哄你付钱的时候一帆风顺,钱到手之后态度就完全变了,想说理都没处去。”有同学吐槽道。这类交易扭曲了实习作为学习实践桥梁的本质,也助长了“金钱换机会”的不良风气,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职场生态。
专家提醒:多方合力遏乱象,理性求职是正道
“遏制‘付费内推’乱象,需多方协同发力。”记者采访到行业相关专家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涉嫌诈骗、虚假宣传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招聘平台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清理涉嫌违规信息;企业也应当主动公开招聘流程,明确声明未与任何中介合作,以正视听。
考虑到易受骗群体集中于涉世未深的学生,专家还特地作出提醒,求职者应树立理性求职观念,拒绝投机心理。“与其轻信‘高价包装’,不如扎实提升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真正的‘内推’应该来自于实力的认可。”实习不必成为焦虑的竞赛,而应回归成长与锻炼的本质,拒绝被焦虑绑架,才能真实、从容地走向属于自己的职业未来。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