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精准诊断落地南京
□通讯员高甜文程虹宫丹丹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呈现高患病率、高致死率、高经济负担和低治疗率的“三高一低”特点。早期、精准诊断,抓住治疗“黄金窗口期”,是防治的关键。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正式启用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检测技术用于AD早期诊断,这一无创检验技术可以从半定量和定量水平全面评估脑内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水平,实现从临床表观到分子层面的精准评估,实现超早期预警与干预。继我国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以外,南京在省内首先启用该检测方法,率先常规开展此项技术。
β淀粉样蛋白是AD最早出现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在临床症状前多年就已在脑内发生。对于高度怀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检测目前是国际公认的病理诊断“金标准”,已成为诊断AD的影像学生物标记物。临床医生通过该检测能精准区分AD与帕金森病等其他类型痴呆,并鉴别正常衰老与病理改变,提升了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特别是对于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临床医生可实现对认知损害原因的精准诊断和鉴别;对不典型AD患者,可明确认知损伤是否由AD病理主导或存在混合病理,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水平。
“以前确诊阿尔茨海默病,通常需要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测β淀粉样蛋白等生物标志物,患者不仅要忍受疼痛,还有感染风险。”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克忠介绍,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和脑脊液检测结果高度一致,无创实现AD的早期精准诊断,全面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与依从性。
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唐立钧介绍:“借助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这一前沿技术,将诊断窗口提前至症状出现前10—15年,实现超早期预警与干预,尤其为临床表现不典型、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提供了关键诊断支持。”超早期识别,为早期危险人群筛查和干预提供可能,真正实现了早防早治。
精准诊断的延伸,是实现“个体化用药”。随着多项靶向β淀粉样蛋白治疗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医生可通过定期PET影像复查,客观评估患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水平变化情况,为药物选择与疗效判定提供可视化依据。临床医师通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斑块清除效果,评估药物疗效,显著提升治疗针对性,避免无效用药,减轻患者经济与身心负担。据悉,基于丰富临床经验,省人民医院整合神经心理测评、多模态影像与分子影像技术,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早期AD精准诊断体系,助力早期、精准、个体化诊疗。对于患者比较关注的检查流程和辐射问题,唐立钧解释:“β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对人体辐射剂量有限,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单次头部淀粉样蛋白PET显像的辐射量,相当于1次胸部CT的辐射剂量。”
除PET显像检测外,专家提醒,生活中的一些征兆也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表现:“例如健忘,注意力下降,学习和保存新知识的能力轻度下降,执行力障碍,生活技能逐渐丧失,计算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此外,还会出现视觉空间障碍,典型表现为外出后找不到回家的路;言语功能下降,平时爱说话的人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人格方面的障碍,变得不爱清洁、不修边幅及自私多疑。”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