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海月度分析报告(十一)(中篇)

中性

  【编者按】

  为进一步提升对全球化背景下汽车出海情况了解,从数据角度提供有力支撑,现发布“中国汽车出海月度分析报告”系列。本期分为上、中、下三篇,本篇为系列第十一期中篇,将着重介绍海外汽车市场动态,下期将聚焦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受阻原因及应对策略。

  

  欧洲市场

  1. 特斯拉德国工厂Model Y总产量突破50万辆

  4月,特斯拉宣布其位于德国的超级工厂迎来了重要的生产里程碑——第50万辆Model Y汽车成功驶下生产线。

  柏林超级工厂于2022年3月正式投产,专注于生产特斯拉旗下最畅销的车型Model Y,经过不断的产能爬坡,当前的年产能已超过37.5万辆。作为美国本土之外的唯二两家海外超级工厂,德国工厂对于特斯拉全球生产网络的贡献十分关键。

  路透社报道,尽管英国和德国的电动车需求持续增长,特斯拉4月在两国的新车销量却分别同比暴跌62%和46%(4月德国销量885辆,英国512辆),降至两年多来最低水平。

  特斯拉一季度全球交付量仅33.6万辆,同比减少21.8%;而且“中国造、全球卖”的模式也正在遭遇挑战。2025年3月,特斯拉中国汽车出口量同比暴跌82.3%,仅4701辆。

  特斯拉德国工厂第50万辆ModelY下线

  柏林工厂对特斯拉全球产量的贡献不容小觑,柏林工厂经理安德烈 蒂里格表示:“我们不仅为德国市场制造汽车,同时也为欧盟内外多达37个不同的市场提供产品。”而且特斯拉已规划对柏林工厂进行扩建,以进一步提升产能。

  特斯拉在电动车需求飙升的欧洲市场遭遇 “逆向暴跌”,这场销量滑铁卢暴露出其在品牌运营、市场策略与地缘政治漩涡中的多重隐忧。

  2. 跨国车企考虑重返俄罗斯市场

  自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至今已持续了3年多时间。如今,随着俄美关系出现缓和以及美国政府寻求结束俄乌冲突,多家跨国企业开始酝酿重返俄罗斯。

  近期,韩联社报道称,随着俄美关系发生变化,现代汽车集团正考虑重返俄罗斯市场;丰田汽车也有类似的风声传出;而雷诺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曾表示,该公司不排除重返俄罗斯市场的可能性。

  2022年跨国车企撤离后,中国品牌迅速填补市场真空,2023年市占率飙升至50%,2024年进一步扩大至58%。奇瑞、长城、吉利等企业通过本地化生产(如SKD组装、合资建厂)巩固地位。俄罗斯经销商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67%的俄罗斯消费者认为中国车"科技感更强"。

  随着俄乌冲突局势趋缓及美俄高层互动频繁,跨国车企重返俄罗斯市场的信号愈发清晰。这一动向不仅可能重塑俄罗斯汽车产业格局,也将对中国车企过去三年主导的市场地位构成挑战。

  现代、马自达等车企都保留了俄罗斯工厂回购权及经销网络,可以实现快速重启俄罗斯市场。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表示“如果俄乌危机快速结束,对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将产生较大影响。”

  

  北美市场

  1. 美国对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征25%关税

  继对进口汽车加征的25%关税于4月3日生效之后,美国政府针对汽车关键零部件的25%关税也于5月3日正式落地。除了产自墨西哥和加拿大两国、符合美墨加协定的汽车零部件可得到豁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都将被加征关税。

  各大跨国车企也在评估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并采取应对措施,或暂停向美国出口或交付新车,或考虑提高在美售价,或考虑转移生产,以最大限度缓解关税带来的冲击。例如:捷豹路虎决定从4月7日起暂停对美国出口汽车,为期一个月;美国品牌福特和通用汽车将在美国市场涨价,因为旗下较多车型并不在美国境内生产或者依赖零部件进口。

  作为相应的措施,4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允许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在美国组装汽车的车企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最高可获得汽车零售价3.75%的补偿;之后一年,补偿上限降至汽车零售价的2.5%,直至2027年4月30日取消。然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对政府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后预计,即使有了这笔补偿,每辆车的平均额外关税成本仍可能达到4000美元左右。

  咨询公司安德森经济集团发布报告称,关税政策将导致每辆在美国国内制造的汽车成本增加2000~12000美元,最终通过车价上涨转嫁给消费者。

  4月23日,代表美国汽车行业的6个美国国内组织在致特朗普政府官员的一封信中,敦促特朗普政府不要征收将于5月3日生效的25%汽车零部件关税,称可能会危及美国汽车生产。信中指出,许多汽车供应商已经“陷入困境”,无力承担额外的成本上涨,或将导致更广泛的行业问题。

  2. 自动驾驶公司Waymo与麦格纳合作在美建设工厂

  谷歌旗下全球自动驾驶企业Waymo与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麦格纳(Magna)宣布,双方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合作建设一座全新工厂,专注于生产搭载Waymo第五代自动驾驶系统的捷豹I-PACE和极氪RT车型。

  该项目总投资达数百万美元,计划在2026年前生产超过2,000辆自动驾驶版捷豹I-PACE车型。此外,极氪RT将成为首款搭载Waymo第六代自动驾驶系统的新车型,并于2025年晚些面世。

  全球首款自动驾驶约车服务:Waymo

  这一合作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从测试验证迈向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关键一步,也为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范式。

  Waymo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已覆盖旧金山、凤凰城等城市,每周完成超25万次付费出行。Waymo运营副总裁Ryan McNamara表示:“新工厂是Waymo Driver技术的核心枢纽,将推动我们在美国乃至全球的扩张计划”。

  

  东南亚市场

  1. 泰国调整PHEV消费税政策,推动新能源产业升级

  2025年4月,泰国政府通过新版消费税法案,自2026年1月1日起对插电式混动汽车(PHEV)实施差异化税率:电动续航≥80公里的车型税率为5%,而续航<80公里的车型维持10%税率。新政核心改革包括取消油箱尺寸计税标准,改为仅按纯电续航里程计税,以解决原有政策下油箱规格与国际标准脱节导致的产能受限问题。

  此次调整旨在巩固泰国作为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制造枢纽地位,加速实现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泰国可吸引跨国车企投资PHEV本土化生产,尤其是满足城市纯电通勤与城际混动出行的双重需求车型。

  截至2025年3月31日,泰国新能源汽车累计注册量已超过80万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累计注册量为180,737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累计注册量67,174辆,混合动力乘用车累计注册量496,479辆,分别占比为24%、9%、67%。

  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表示,新消费税政策旨在通过简化计税规则与国际标准接轨,吸引跨国车企在泰国本土化生产PHEV车型。泰国必须从传统燃油车制造中心转向新能源产业链枢纽,这一政策将加速绿色转型并巩固东南亚领导地位。

  泰国总理府发言人曾指出,泰国正通过税收优惠和产能目标“重新定义全球汽车产业版图”,目标是到2030年使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产量的30%。

  2. 印尼宣布2030年电动汽车年产250万辆目标

  印度尼西亚政府表示,印尼电动汽车产业将在未来五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30年实现年产量250万辆,并推动36%的本土电动汽车产品融入全球价值链。作为电动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印尼预计到2030年建成63,000个充电桩。

  目前已有7家国际车企承诺在印尼建厂,总投资额达15.4万亿印尼盾(约合67亿元人民币),计划年产能28.1万辆电动汽车,包括中国品牌比亚迪002594)、广汽埃安、上汽大通、吉利;欧洲品牌雪铁龙、大众,以及越南VinFast。

  印尼工业部长Agus Gumiwang Kartasasmita表示:“印尼的目标不仅是成为东南亚电动汽车生产中心,还要通过整合镍矿开采、电池制造和整车组装,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印尼的镍矿储量占全球57%,但能否实现从资源出口国向高附加值制造国的转型,取决于技术转移速度和本土人才培养。

  

  拉美市场

  1. 阿根廷对每年5万辆新能源汽车免征关税

  2025年2月阿根廷经济部宣布,计划对每年5万辆新能源汽车免征35%的进口关税,这一政策将持续5年,每年额度重新计算。其中进口车辆离岸价格不超过1.6万美元,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2024年阿根廷新车销量为39万辆,据此测算免征进口关税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占比达到12.8%。

  目前丰田、大众和菲亚特等传统巨头依然在阿根廷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累计份额接近一半。2025年4月,阿根廷汽车销量54001辆,同比增长63.9%;今年1-4月累计销量21.6万辆,同比增长83.9%。中国车企在阿根廷占比较低,其中4月北汽卖出336辆、哈弗卖出73辆。

  阿根廷也有本土电动车品牌(Tito),设计最高车速65km/h,售价约为1.5万美元,2024年销量仅为100辆。

  阿根廷本土电动车品牌Tito

  由于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阿根廷进口税新政策出台之后,中国车企可能成为该政策的受益者。

  生产Tito的Coradir公司CEO Juan Manuel Baretto 表示:电动汽车行业需要激励,如果建立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阿根廷国产汽车行业将会消失。

  2. 巴西对华汽车玻璃发起反规避调查

  4月,巴西发展、工业、贸易和服务部外贸秘书处发布2025年第27号公告,应巴西自动玻璃工业技术协会(ABIVIDRO)于2024年10月提交的申请,对中国汽车玻璃发起反规避调查,审查原产于中国的挡风玻璃是否经由马来西亚出口至巴西以规避现行反倾销措施。

  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中转枢纽,2023-2024年对巴西的汽车玻璃出口量显著增长。若巴西认定存在规避行为,马来西亚相关企业可能面临连带制裁,区域贸易网络或将重构。

  巴西自2016年起多次对中国汽车玻璃采取贸易限制措施。例如,2023年2月巴西经济部外贸委员会(GECEX)决定对中国汽车玻璃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税额为475.15-2761.35美元/公吨。

  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玻璃生产国,巴西是重要出口市场。此次调查可能导致中国对巴出口成本激增,将迫使企业调整供应链布局。比亚迪、福耀玻璃600660)等企业或需加速在拉美本地化生产,而非通过第三方国家规避关税。

  ABIVIDRO称,中国低价产品威胁本土企业生存。巴西政府通过政策保护,旨在提振本国玻璃制造业,但消费者可能面临车用玻璃价格上涨。

  

  中东及非洲市场

  1. 阿联酋加速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落地

  阿联酋正以迪拜和阿布扎比为试验场,快速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落地。阿联酋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25%的交通转为自动驾驶模式,这一愿景得到阿联酋先进基础设施和前瞻性法规的支持。

  中国企业在阿联酋的自动驾驶热潮中找到新蓝海。文远知行自2022年起在阿布扎比测试无人车,并于2024年与Uber合作,在阿布扎比、迪拜推出无人驾驶服务,成为其国际化战略的里程碑。文远知行目前运营着阿联酋最大的无人出租车队,计划进一步扩展至沙特等中东国家。

  2025年3月,迪拜道路与交通管理局(RTA)与萝卜快跑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萝卜快跑将在未来数月内启动50辆自动驾驶车辆的试运营,并计划2026年正式向公众开放该服务,未来三年将根据服务效率与质量标准逐步扩展至10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协议内容显示,萝卜快跑将在迪拜部署其第六代也是最新一代自动驾驶出租车车型RT6。

  文远知行和Uber合作推出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中东地区诸多国家正经历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阿联酋作为中东地区的经济和金融重要枢纽,在此落地可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迪拜道路交通局局长Mattar Al Tayer表示:“与Uber、文远知行和百度的合作,是迪拜自动驾驶交通战略的关键一步。无人驾驶汽车有助于提高道路安全,因为90%以上的交通事故都是人为失误造成的。”

  2. 美国与沙特达成40亿美元氢能卡车工厂协议

  2025年5月,美国氢能车企Ronn宣布与沙特阿拉伯达成一项为期三年的联合投资协议,总额高达40亿美元,旨在沙特建立两座氢能车辆生产工厂。

  据《Hydrogen Central》报道,此项目将生产1万辆氢能电动物流卡车、1000辆Ronn Phoenix运动型车辆及一款独家Halo超级跑车,标志着沙特在氢能交通领域的又一重大布局。

  沙特“2030愿景”将氢能视为经济多元化与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柱。Ronn的氢能卡车项目计划通过两座先进工厂支持沙特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当地工程师提供培训,助力“2030愿景”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企业在沙特也有氢能产业布局:2025年2月,中国车企宏景智驾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投资5000万美元建设沙特首座氢能卡车工厂,年产1000辆氢能卡车,其中60%用于出口。

  沙特能源部长表示,氢能卡车工厂是“2030愿景”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将沙特从石油出口国转型为“全球绿色能源枢纽”,并通过技术培训计划培养本土工程师。

  

  东亚市场

  1. 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工厂正式落地上海

  4月22日,上海市政府与丰田汽车公司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丰田汽车独资设立的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在上海市金山区正式落地。随着雷克萨斯电动化工厂项目的落地,丰田汽车在华电动化也将开启全新征程。

  2024年雷克萨斯全球销量85.1万辆,中国销量18.2万辆(同比微增0.3%),是2024年中国市场 唯一实现正增长的进口豪华品牌 。

  雷克萨斯国产化之后对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冲击不言而喻。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是中国新能源车市率先脱离政府补贴,实现市场化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在理想、蔚来等造车新势力的引领下,中国高端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市场份额被它们侵占,尤其是在高端新能源车市场,造车新势力的竞争优势更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分析到:“雷克萨斯当下还是留有一定品牌红利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抓不住中国市场,更谈不上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所以丰田在中国加快电动化步伐是必然的。”

  丰田汽车首席财务官 Yoichi Miyazaki 在2025年2月接受《财富》亚洲版采访时表示:“我们决定在上海成立全资公司,专注于雷克萨斯纯电动车及电池的研发与生产。中国团队将主导产品规划与开发,以精准匹配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2. 汽车出口关税是日美关税谈判的重点

  美国特朗普政府已对进口汽车和关键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这对很多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日本汽车厂商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涉及面广,是日本经济的支柱。包括零部件在内,日本每年汽车出口额约为20万亿日元,占日本整体出口额的两成。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在2024年达到近137万辆,占汽车出口的三成,是日本最大的汽车出口市场。

  日本汽车产业曾多次遭遇美国兴起的保护主义,但每次都能实现明显的进步。例如1995年美国对日本高档车征收100%的关税,日本汽车厂商开始转向全球化,在2007年的海外产量首次超过日本国内。

  截止5月10日,日美两国政府进行的关税谈判还没有最终结果,成为最大障碍的是被双方均视为核心产业的汽车。在5月1日举行的第二轮日美部长级谈判中,日本再次要求取消关税措施,但特朗普政府在汽车问题上的立场依然强硬,双方要达成协议仍面临重重困难。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5月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日本将采取‘万全之策’应对美国关税,包括通过 WTO 诉讼和外交谈判捍卫自身权益。” 他强调,日本车企在美国直接雇佣了150万员工,并投资超480亿美元,若关税落地,可能导致“美国本土就业岗位流失和供应链断裂”。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